ICS03.160A00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3247—2017司法所建设导则Guidetoconstructionofofficeofjustice2017-05-05发布2017-06-05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3247—2017I目次前言................................................................................IV1范围..............................................................................22总体要求..........................................................................23组织机构..........................................................................24队伍建设..........................................................................35业务建设..........................................................................46信息化建设........................................................................77用房..............................................................................78装备..............................................................................89经费..............................................................................910所务管理.........................................................................9DB32/T3247—2017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苏省司法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武华、钱荣富、顾树勇、卞媛媛、张燕琴。DB32/T3247—20171司法所建设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司法所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信息化建设、用房、装备、经费和所务管理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省乡镇(街道)司法所的建设工作。2总体要求2.1司法所建设应以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为目标,做到机构独立、编制单列、人员充实、职能强化、管理规范、保障有力。2.2司法所建设应遵循依法合规、立足实际、功能齐备、有效履职、服务群众的原则。3组织机构3.1机构设置应按行政区划单独设置,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司法所。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林区、大型集贸市场等区域设置司法所。3.2机构名称机构名称应为:XX县(市、区)司法局XX司法所。3.3管理体制应实行由县(市、区)司法局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县(市、区)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3.4编制核定应核定2个以上政法专项编制。3.5所长责任制应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的任免、调动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3.6岗位设置3.6.1应设置以下岗位:DB32/T3247—20172a)所长,负责司法所全面工作;b)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岗,负责社区矫正执法工作;c)人民调解工作岗,负责人民调解工作;d)法治宣传工作岗,负责法治宣传工作;e)综合管理岗,负责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其他司法行政工作;f)内勤工作岗,负责司法所内勤工作。3.6.2所长、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岗应由政法专项编制公务员担任。3.6.3司法所根据需要,经批准后,可以设立副所长,协助所长开展工作。3.7服务平台应建设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等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4队伍建设4.1人员组成工作人员由政法专项编制公务员、其他编制人员、聘用人员等组成。4.2配备数量4.2.1应配备2名以上政法专项编制公务员。4.2.2根据需要,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其他编制人员。4.2.3应按以下要求配备聘用人员:a)1名以上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工作者;b)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15的专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c)与刑满释放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50的专职安置帮教社会工作者。4.3基本条件4.3.1工作人员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3.2工作人员应具有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4.4招录招聘4.4.1政法专项编制公务员、其他编制人员,按公务员及相关管理规定执行。4.4.2聘用人员应由县(市、区)司法局组织或参与公开招聘;暂不具备条件的,应经县(市、区)司法局同意,由其他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招聘。4.5人员培训4.5.1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DB32/T3247—201734.5.2工作人员每年应参加1次以上在岗培训。4.6社会力量司法所应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引导建立司法行政社会志愿者队伍,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司法行政工作。5业务建设5.1基本要求应细化司法所承担的各项司法行政工作的内容、流程、要求和责任,规范履行职责。5.2人民调解5.2.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包括:a)指导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依法开展调解活动;b)依托网格单元,收集处理日常矛盾纠纷信息,每周组织开展矛盾集中排查;c)每周召开研判会,每半月撰写分析研判报告,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市、区)司法局;d)组织培训辖区内人民调解员,每季度不少于1次;e)对辖区内成绩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进行宣传表彰,或推荐给上级机关进行宣传表彰;f)协助对辖区内人民调解员发放个案补贴;g)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h)指导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受理调处的矛盾纠纷及时录入全省人民调解信息系统。5.2.2工作要求应符合以下工作要求:a)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设立,有效运行;b)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矛盾纠纷发生和发展情况,预防、化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不发生因工作不到位引起的矛盾激化、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c)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满意;d)人民调解知晓率广、公信力高,得到辖区内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选择。5.3社区矫正5.3.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包括:a)根据指派实施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b)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入矫;c)建立矫正小组、制订并实施矫正方案;d)办理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审批、居住地变更审批,督促社区服刑人员定期报告;DB32/T3247—20174e)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日常考核,提出奖惩建议;f)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等教育帮扶工作;g)办理解除矫正或者终止矫正。5.3.2工作要求应符合以下工作要求:a)社区矫正管理严格,执法规范,教育帮扶措施落实到位;b)及时发现并教育惩戒社区服刑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c)辖区内不发生因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行为;d)辖区内不发生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务违法犯罪行为。5.4法律援助5.4.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包括:a)每半年开展1次以上法律援助专题宣传活动;b)做好法律援助来电、来访群众接待服务工作;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步审查,并向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转交申请;d)对所管理的法律服务机构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监督,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e)指导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对受援人进行回访;f)定期对辖区内法律援助联络员开展业务培训。5.4.2工作要求应符合以下工作要求:a)辖区内群众普遍知晓法律援助制度;b)法律援助申请初审行为程序规范、结果公正;c)法律援助办案质量不断提升,受援人满意率高。5.5安置帮教5.5.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包括:a)核查新入监(所)的服刑人员信息;b)参与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与监所联合开展的各类延伸帮教活动;c)及时向监所发送预释放人员衔接回执,按要求开展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工作,指导建立帮教小组,建立个人档案;d)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就业安置服务,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技能培训、就业推介、创业扶持、就业援助等措施;e)协调有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刑满释放人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f)开展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危险性评估工作,落实走访、教育等社会帮教措施;g)协调公安部门采集C类人员跟踪管控信息;DB32/T3247—20175h)录入安置帮教对象是否脱管信息。5.5.2工作要求应符合以下工作要求:a)刑满释放人员信息准确,重点帮教对象实现无缝衔接;b)有效落实对符合条件的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c)及时掌握刑满释放人员日常生活工作情况,并落实社会帮教措施;d)辖区内刑满释放人员当年重新犯罪率不超过1.5%。5.6法治宣传5.6.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包括:a)组织、协调、督促机关、企业、村(社区)、学校、单位等开展法治宣传;b)指导村(社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做好申报指导、后续跟踪检查等工作;c)围绕社会热点事件、重大事件节点,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指导辖区内村(社区)每月开展一次以上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d)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e)指导村(社区)建设法治学校,指导辖区内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社区建设农民工法治学校;f)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研判辅导站;g)安装使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管理软件,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5.6.2工作要求应符合以下工作要求:a)辖区内法治知识广泛传播,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的知晓率、满意率达到90%以上;b)辖区内社会法治能力提升,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c)乡镇(街道)、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普遍建成;d)乡镇(街道)、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普遍建成,实现档案管理和有关数据报送无纸化;e)辖区内群众法治信仰不断提升,自觉拥护宪法法律权威;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秩序稳定。5.7公共法律服务5.7.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包括:a)承担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日常工作,处理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的受理、指派、分流等事务;b)收集、研判法律服务需求信息,发布公共法律服务资讯,提示防范法律风险;c)建立健全并落实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制度,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d)协助整合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力量;e)指导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设。DB32/T3247—201765.7.2工作要求应符合以下工作要求:a)公共法律服务制度社会知晓度高,辖区内群众了解公共法律服务的获取途径、服务内容;b)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健全,辖区内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全部建成;c)公共法律服务内容齐全,涵盖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服务项目;d)公共法律服务方式便捷、提供及时、质量较好,服务对象满意率高。6信息化建设6.1软件系统应使用全省统一的基层司法行政信息平台。6.2应用要求6.2.1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要求,登陆信息化系统开展工作。6.2.2工作人员应落实数据采集质量责任制,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全面录入。6.2.3工作人员应定期汇总分析业务数据,并在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6.3管理维护6.3.1应定期维护更新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