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01B05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717—2016代替DB33/T717-2008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Greenasparagusproductiontechnicalregulationforgreenhouse2016-12-31发布2017-01-31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717—2016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T717-2008《无公害绿芦笋大棚生产技术规程》,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灌溉水水质要求修改为“应达到GB5084的要求”(见5.2.2,2008版的5.2.2);——新增施肥设备(见5.2.4);——“生产技术”修改为“栽培技术”,对“品种选择、播种时间及育苗、种植密度、水分管理、追肥”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见6栽培技术);——删除“防病保茎”(见2008版6.8.6),防病部分统一放在病虫害防治类目中;——增加了肥水同灌技术要求(见6.5.6);——增加了病虫害防治原则以及生物防治等内容(见7);——增加了采笋方法、采后处理等内容(见8.2、8.3);——增加了禁止使用农药清单(见附录A);——增加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B)。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新琴、陈能阜、章钢明、章忠梅、徐云焕、毛土有、杜叶红、吕文君、叶飞华、毛晓梅、周慧芬、孔海民。DB33/T717—20161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棚绿芦笋生产的产地选择、田间设施、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大棚绿芦笋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绿芦笋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未经培土软化而形成的绿色或紫色嫩茎。3.2鳞芽芽外面包有鳞片的部分。3.3母茎由新生嫩茎培育而成,为地下贮存根、鳞芽萌发及嫩茎生长提供养分的地上部分植株。4产地选择4.1产地环境生产区的生态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DB33/T717—201624.2选地要求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好、pH值6.0~7.5的壤土或砂壤土。粘土应经土壤改良后方可种植。5田间设施5.1大棚5.1.1棚架采用热浸镀锌薄壁钢管、竹材等为棚架材料。单体钢架拱型棚一般棚宽8m或6m,棚长不超过60m为宜;连体钢架大棚连栋数量不超过10栋。棚架强度达到当地农用大棚的抗风抗雪要求。5.1.2覆膜棚架顶部覆盖多功能大棚膜,膜厚0.06mm~0.08mm,薄膜宽度为棚宽加2.0m~3.0m;裙膜厚度0.06mm~0.08mm。5.2灌水施肥系统5.2.1组成滴灌系统由“水源-水泵-总过滤器-地下输水管-水阀-末端过滤器-田间输水管-滴灌管”组成。5.2.2水源采用河、塘、沟、池、井等水源,其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要求。5.2.3水泵根据灌溉面积和水源情况,选用合适流量和扬程的水泵。若水源高于田块10m以上,可以自流灌溉。5.2.4过滤与施肥设备应用内镶式滴灌管需安装不少于120目的网式过滤器或叠片式过滤器。根据种植规模配备施肥装置,可采用比例施肥器、文丘里注肥器等。5.2.5输水管水源至田块的地下输水管管径依输水流量而定;棚内的地面输水管宜采用Φ25mm的黑色聚乙烯管。5.2.6滴灌管采用内镶式滴灌管,每畦铺设2条或1条。6栽培技术6.1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用早熟、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佳的杂交一代品种,如格兰德F1(Grande)、阿特拉斯F1(Atlas)等。DB33/T717—201636.2播种育苗6.2.1播种时间春播:3月中旬~5月上旬,秋播:8月下旬~9月上旬。6.2.2用种量每667m2大田用种量为40g~50g。6.2.3营养土配制将未种过芦笋的园土过筛,每立方米的园土均匀拌入腐熟有机肥100kg~150kg配制成营养土。将营养土装入6cm×6cm~10cm×10cm的塑料营养钵或32孔穴盘,并将其整实备用,也可将商品基质作为营养土。每667m2大田应备营养钵1800个~2200个。采用苗床地育苗时,可按配置营养土的方法培肥育苗床土。6.2.4播前种子处理6.2.4.1处理与浸种未经包衣处理的种子经清洗后在55℃的温水中浸15min,期间不断搅拌;或在常温下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种消毒6h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将种子置于25℃~30℃清水,春播浸72h,秋播浸48h,浸种期间换水漂洗2次~3次。6.2.4.2催芽浸种后的种子在25℃~28℃条件下保湿催芽,待2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6.2.5播种播种前一天将营养土浇透水,单粒点播,深度为1.0cm,然后盖含水量55%~65%的营养土至播种穴平,铺上稻草或遮阳网保湿。春季播种应盖地膜、搭小拱棚或大棚内保温保湿。6.2.6苗期管理播后适当浇水,保持床土湿润。20%~30%幼芽出土后及时揭去稻草和地膜,苗床温度白天20℃~25℃,最高不超过30℃,夜间15℃~18℃为宜,最低不低于13℃。注意通风换气、控温降湿。当幼苗高15cm~20cm时,加强通风换气,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秋播苗在冬季地上部枯萎后,及时割去地上部清园过冬。6.2.7壮苗标准6.2.7.1春播苗标准苗龄45d~60d,苗高30cm以上,有3根~4根地上茎、5条以上肉质根,鳞芽饱满,无病虫害。穴盘育苗的苗龄35d~45d,苗高20cm~30cm,有3根以上地上茎。6.2.7.2秋播苗标准次年春季定植的,苗龄180d~200d,苗高40cm~50cm,有4根~5根地上茎、5条以上肉质根,鳞芽饱满,无病虫害。当年秋季定植的,苗龄30d~35d,苗高20cm~25cm,有3根以上地上茎。DB33/T717—201646.3整地施基肥移栽前30d~40d深翻土壤,开深35cm~40cm的种植沟,6m棚开4条,8m棚开5条~6条,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kg~3000kg、三元复混(合)肥30kg~40kg、钙镁磷肥50kg。6.4移栽6.4.1移栽时间春播苗于5月上旬~6月下旬移栽;秋播苗于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移栽,也可于9月下旬~10月上旬移栽。6.4.2移栽方式秧苗大小分级、带土移栽、单行种植。行距1.3m~1.6m,株距25cm~35cm,每667m2密度为1300株~1700株。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水。6.5田间管理6.5.1大棚覆膜冬季覆膜保温增温可于12月中旬~12月底进行,为促进春笋提早采收,冬季低温期间应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春母茎留养在覆膜大棚内进行,夏秋季保留顶膜避雨栽培。6.5.2中耕除草培土定植后如有草害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中耕时结合培土,同时应避免伤及嫩茎和根系。6.5.3温度管理出笋期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25℃~30℃,夜间保持12℃以上。如棚温超过35℃,应打开大棚两端,掀裙膜通风降温。冬季低温期间采用大棚套中棚和小拱棚保温,如棚外气温低于0℃,应在棚内小拱棚上加盖草帘、无纺布等覆盖物,以确保棚内气温不低于5℃。6.5.4水分管理6.5.4.1科学灌水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管理,采用滴灌定时定量灌水。6.5.4.2幼株期幼株期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活棵。活棵后控水促根,遵循“少量多次”的灌水原则,土壤持水量保持60%左右。6.5.4.3成株期留母茎期间土壤控湿,持水量保持50%~60%;采笋期间土壤保湿,持水量保持70%~80%。6.5.5留养母茎6.5.5.1母茎质量要求选留的嫩茎直径1cm以上、无病虫斑、生长健壮,且分布均匀。DB33/T717—201656.5.5.2春母茎宜在3月下旬~4月上旬留春母茎,二年生每棵盘留2支~4支,三年生每棵盘留4支~6支,四年生及以上每棵盘留6支~8支,均匀留养。春母茎经过4个月生长进入衰老期后应拔秆清园。6.5.5.3秋母茎秋母茎留养宜在8月中下旬进行,三年生以内每棵盘留6支~10支,三年生以上每棵盘留10支~15支,均匀留养。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秋母茎逐渐枯黄时即可进行拔秆清园。6.5.5.4疏枝打顶与防倒伏母茎留养期间,棚内笋株应及时整枝疏枝。母茎长至50cm~80cm高时,应及时打桩、拉绳以固定植株。母茎长至120cm高时,摘除顶芽以控制植株高度。6.5.6追肥追肥按NY/T496执行。春母茎留养成株后每667m2施三元复混(合)肥10kg~15kg。夏笋采收期间,前期间隔20d、后期间隔15d追肥一次,每667m2用量为三元复(混)合肥15kg~20kg,共2次~3次。春母茎拔除后秋母茎留养前沟施腐熟有机肥1000kg或三元复混(合)肥25kg。秋母茎留养后,视植株长势,前期可间隔15d每667m2加三元复混(合)肥15kg~20kg,共2次~3次;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喷施1次~2次含钾叶面肥。12月中下旬冬季拔秆清园后,沟施腐熟有机肥每667m21500kg加三元复混(合)肥30kg~50kg。对缺钙、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的田块,结合冬季施肥补充。或可采用肥水同灌进行追肥。春母茎、秋母茎留养期间滴灌追施1次~2次高氮型水溶性肥,每667m2用量为6kg~8kg,每10天一次;在夏秋季采笋期滴灌追施水溶性肥,高氮型一次与高钾型两次交替使用,一般每10d~15d按每667m26kg~8kg追施一次,共10次~12次。滴灌施肥浓度0.2%~0.5%。7病虫害防治7.1主要病虫害病害主要有茎枯病、根腐病、褐斑病、灰霉病等;虫害主要有蓟马、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蝼蛄等。7.2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7.3农业防治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及时盖膜避雨栽培。加强生产场地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做好夏笋采收结束和秋笋采收结束时的二次清园。合理密植,科学排灌、施肥。及时清除病残株,并集中销毁。7.4物理防治采用杀虫灯(或黑光灯)、昆虫性诱剂、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夏季大棚覆盖顶膜,裙膜改成防虫网隔离防虫。DB33/T717—201667.5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使用印楝素、乙蒜素等生物农药防病避虫。7.6化学防治农药使用按GB/T4285和NY/T1276的规定执行。选用已登记的农药或经农业推广部门试验后推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生物源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的种类见附录A。7.7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具体防治方案见附录A。8采收8.1采收时间春笋采收期为1月下旬~4月上旬,夏笋采收期为5月中旬~8月中旬,秋笋采收期为9月中旬~11月上旬。每天早晨采收一次,夏季可早晚各采收一次。8.2采笋方法待芦笋长至25cm~30cm时,用手握住基部,将其轻轻扭转、拔起。8.3采后处理芦笋采收后先剔除有病虫、弯曲、头部开放或机械损伤的幼茎,再分级整理。于采收后6h内完成预冷,保鲜温度控制在2℃~5℃。9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见附录B。DB33/T717—20167AA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A.1禁止使用的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氟虫腈、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