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2.020.01B20D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1361—2016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2016-12-29发布2017-03-29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1361—2016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金平、段仁周、祁玉良、刘祥臣、李玉峰、周国勤、李刚。DB41/T1361—20161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主要生育时期指标、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本标准适用于豫南稻茬麦区和丘陵谷地砂壤土区小麦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351小麦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89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1428微量元素水溶肥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优质高效小麦籽粒商品性好,符合GB1351和GB/T17893规定的弱筋小麦品质指标;产值提高10%以上,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4主要生育时期指标4.1壮苗指标4.1.1冬前主茎叶龄5~6,单株分蘖2个以上,次生根5条以上,幼穗分化达二棱期。4.1.2返青期主茎叶龄7左右,单株分蘖3个以上,次生根7条以上。4.1.3拔节期主茎叶龄9叶左右,幼穗分化至药隔分化期。4.2群体动态指标每667m2基本苗沿淮及其以北18~20万,淮南20~22万;越冬期群体60~70万,春季最高群体为70~90万,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DB41/T1361—201624.3产量结构指标多穗型品种每667m2成穗数35~40万,穗粒数30粒以上,千粒重35g以上;中大穗型品种每667m2成穗数30~35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35g以上。5播前准备5.1品种选用选用的品种应为在该生态区通过省级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适宜该生态区种植的具较强的抗耐病虫害和湿渍害能力的弱筋小麦品种。种子应质量符合GB4404.1的规定。淮北半冬性、弱春性品种均可,淮南以弱春性品种为主。5.2种子处理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方法见附录A。5.3整地在水稻收割前10~15天,开挖边沟、腰沟,排除田间明水,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7cm,机械耕深25cm以上。5.4开沟做厢实施机械开沟。田内沟于播种后进行机械开挖,首先开腰沟,再开边沟,最后开厢沟。每2.5m~3m开挖一条厢沟,沟深25cm~30cm;田块长超过70m的加挖腰沟,沟深30cm~40cm,边沟深不低于40cm,做到边沟深于腰沟,腰沟深于厢沟;田外排水沟在前作收获前15天机械或人工清理开挖,逐渐加深,沟深1m左右。确保内外四沟(腰沟、边沟、厢沟、田外排水沟)配套、沟沟相通,排灌通畅,雨止田干。5.5施肥按照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结合弱筋小麦品质施肥,每667m2产量400kg以上的地块,一般施纯氮(N)10kg~13kg,五氧化二磷(P2O5)5kg~8kg,氧化钾(K2O)5kg~9kg,微量元素肥适量。氮肥分配比例为基肥:追肥8:2。拔节后不再追施。磷钾肥,微量元素以缺补缺。6播种6.1播种期春性品种宜适播期为10月15日至10月20日,弱春性品种宜适期播期为10月20日至10月30日。6.2播种量适期播种范围内,分蘖成穗力高的品种,一般每667m2播量10kg~12kg;分蘖力弱的品种,每667m2播量12kg~14kg。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每667m2最多不超过17kg。6.3播种方式6.3.1机械条播DB41/T1361—20163条播行距20cm~25cm,播深2cm~4cm,并做到播深适宜、深浅一致、播种均匀、苗量合理。秸秆还田的,可先采取旋耕灭茬,再机条播。6.3.2撒播采取机械撒播、人工撒播或套播的种植方式。撒播麦田应注意提高整地质量,撒播或套播要注意撒种均匀,播后浅耙盖籽,适当镇压,提高田间出苗率。6.4出苗至越冬期6.4.1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麦田应及早催芽补种或在分蘖期疏密补稀,带土挖穴浇水移栽,保证成活。6.4.211月中下旬进行中耕或化学除草。用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进行化学除草。施药方法参见附录A。6.4.3增施腊肥,冬前增施土杂肥、人畜粪尿,预防麦苗冻害。6.4.4清沟排渍防旱。6.5返青—成熟期管理6.5.1分类管理正常麦田667m2追施尿素5kg~10kg,苗情差麦田起身期667m2追施尿素5kg~10kg。对于每667m2群体大于80万头的壮苗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返青期和起身期不施肥。6.5.2化学除草冬前未化学除草的田块,返青期日平均气温5℃以上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可用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20%氯氟吡氧乙酸进行化学除草。施药方法参见附录A。6.5.3清理“四沟”及时清理好“四沟”(厢沟、边沟、腰沟、田外排水沟),严防湿害渍害发生。6.5.4预防倒春寒和晚霜危害在寒流来临前,采取浇水、喷洒叶面肥等措施进行预防。一旦发生冻害,应尽早采取浇水或趁雨施肥等补救措施,一般每667m2追尿素5kg~7kg,磷酸二氢钾3kg~5kg。7病虫害防治7.1防治策略在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7.2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起身至拔节期,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亩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25%丙环唑乳油30mL~35mL,加水50kg喷雾,隔7~10天再施一次药,连喷2~3次。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也可用井冈霉素防治。DB41/T1361—20164小麦白粉病、锈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5%丙环唑乳油,或30%戊唑醇悬浮剂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进行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3天以上连阴雨或空气湿度较大天气,在第一次用药后,隔5~7天再防治1次。蚜虫:当蚜虫百株虫量达到200头以上时,可用3%啶虫脒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麦蜘蛛:当平均每33cm行长小麦有200头时,可用20%甲氰菊酯乳油或10%浏阳霉素乳油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参见附录A。7.3一喷三防在抽穗扬花初期进行,每667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g~100g+25%多菌灵200g~250g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g+3%啶虫脒乳油20mL~30mL+磷酸二氢钾150g,兑水喷雾,可防病治虫防早衰。抽穗扬花期若遇3天以上连阴雨或空气湿度较大天气时,隔5~7天再防治1次,一般防治2~3次。8收获小麦腊熟末期至完熟期及时机械抢收,防穗发芽,单收、单打、防混杂。DB41/T1361—20165附录A(资料性附录)病虫草害防治方法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参见表A.1。表A.1病虫草害防治方法病虫种类使用药剂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安全使用期地下害虫50%辛硫磷乳油拌种20mL/10kg播种期5%毒死蜱颗粒剂土壤撒施100g/667m2~150g/667m2纹枯病2.5%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包衣20mL/10kg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10mL/10kg~20mL/10kg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包衣10g/10kg~20g/1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10g/10kg喷雾2000倍返青、拔节期25%丙环唑乳油喷雾2000倍白粉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2000倍抽穗前后,收获前20天停止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喷雾1000倍25%丙环唑乳油喷雾2000倍43%戊唑醇悬浮剂悬浮剂喷雾4000倍锈病40%氟硅唑乳油喷雾4000倍发病初期,收获前20天停止使用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喷雾2000倍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2000倍43%戊唑醇悬浮剂喷雾4000倍赤霉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800倍扬花期,收获前20天停止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喷雾100g/667m2蚜虫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2000倍收获前20天停止使用3%啶虫脒乳油喷雾2000倍5%氯氰菊酯乳油喷雾3000倍收获前7天停止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喷雾2000倍红蜘蛛10%浏阳霉素乳油喷雾2000倍拔节至抽穗期,收获前20天停止使用15%哒满灵乳油喷雾15mL/667m2~20mL/667m220%甲氰菊酯乳油喷雾3000倍禾本科杂草6.9%精噁唑禾草灵浓乳剂喷雾60mL/667m2~70mL/667m2杂草二叶~分蘖期3%甲基二磺隆悬浮剂喷雾30mL/667m2~40mL/667m2阔叶杂草20%二甲四氯水剂喷雾250mL/667m2~300mL/667m2返青期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喷雾50mL/667m2~60mL/667m2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喷雾10mL/667m2~15g/667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