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01A00/09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551.1—2015智慧城市第1部分:总体框架Smartcity-Generalframework2015-12-24发布2016-02-24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551.1—2015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3.1术语和定义....................................................................13.2缩略语........................................................................14智慧城市概念模型..................................................................25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26智慧城市通用要求..................................................................46.1物联感知层....................................................................46.2网络通信层....................................................................56.3计算与存储层..................................................................76.4数据与服务融合层..............................................................86.5智慧应用层...................................................................116.6建设管理体系.................................................................116.7安全保障体系.................................................................116.8运维管理体系.................................................................11.DB21/T2551.1—2015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本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辽宁智慧山水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本溪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宏心、王潮阳、徐沁、郭佳、陈静、史睿、王宪忠、付强、程旭、姚翔、楚金华、詹红、何英杰、袁媛、张钊源、黄寅、刘棠丽。DB21/T2551.1—20151智慧城市第1部分:总体框架1范围本标准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技术参考模型和通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及具体项目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21/T2551.2智慧城市第2部分:建设指南DB21/T2551.3智慧城市第3部分:运营管理DB21/T2551.4智慧城市第4部分:评价指标体系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智慧城市smartcity一种城市建设发展的形态,通过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促进城市中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融合,并通过丰富的应用系统,加速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提高政府及公共服务的效率、方便市民的工作生活、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ICT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QoS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LTE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IP网络协议(InternetProtocol)ATM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TDM时分复用(TimeDivisionMultiplexing)WDM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OTN光传送网(OpticalTransportNetwork)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TransmissionPlatform)SAN存储域网络(StorageAreaNetwork)DB21/T2551.1—20152NAS网络附属存储(NetworkAttachedStorage)TRILL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4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从建设周期、应用领域及技术要素的多维视角出发,给出了关于智慧城市整体范畴的一种抽象描述,如图1所示。针对每个维度,具体描述如下:a)建设周期:建设周期指建设过程中包含的不同阶段,主要包括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评估改进。对规划阶段的要求见DB21/T2551.2-2015第5.2条,对建设阶段的要求见DB21/T2551.2-2015第5.3条,对运营阶段的要求见DB21/T2551.3-2015第6章至9章,评估改进所依据的指标见DB21/T2551.4-2015第5章至6章;b)应用领域: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不仅包括特定行业领域,也包括综合型应用领域。其中,比较典型的行业应用领域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综合型应用通常涉及较多跨行业、跨部门协作的集成业务应用,比如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c)技术要素:技术要素主要是指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实现各项功能所需要的ICT技术相关要素,可分为横向要素和纵向要素。横向要素可实现物联感知、网络通信、计算与存储、数据与服务融合和智慧应用等功能,同时不同技术要素可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各类具体的智慧应用。纵向要素可实现运维管理、安全保障与建设管理等功能。对技术要素的要求见本标准第5、6章。图1智慧城市概念模型5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见图2。DB21/T2551.1—20153图2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从城市信息化整体建设考虑,以ICT技术为视角,根据第4章中c)款“技术要素”提出的所需要具备的五个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分别为:a)物联感知层:提供对人员、设施和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感知设备及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人员、设施、环境等数据的识别、采集、监测和控制;b)网络通信层: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传输网络的公用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以及专用网络(如集群专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c)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计算、存储和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d)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e)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f)建设管理体系: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DB21/T2551.1—20154g)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和统一授权等功能;h)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长效运行。6智慧城市通用要求6.1物联感知层6.1.1概述6.1.1.1智慧城市的物联感知层主要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身份感知、位置感知、图像感知、环境感知、设施感知和安全感知等手段及执行器提供对智慧城市的人员、设施和环境等数据的识别、采集、监测和控制,使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具有信息感知和指令执行的能力。6.1.1.2智慧城市物联感知层包括感知设备和执行设备。6.1.2感知设备6.1.2.1总体要求感知设备是获取城市各种数据的途径,主要通过对城市各有关单位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实现智慧城市的感知和识别,包含但不限于身份感知设备、位置感知设备、图像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安全感知设备、设施感知设备和其他感知设备。感知设备总体要求如下:a)感知设备应具有对人员、设施和环境等数据进行识别、采集和获取的功能;b)智慧城市的感知设备应具有网络接入功能,应将感知数据传送到上层网络。6.1.2.2身份感知设备身份感知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a)具备对城市内人员、设施和环境等单元进行统一身份编码的能力;b)具备对身份编码进行统一识别和管理的能力;c)支持无线网络传输协议。示例:身份感知设备包括身份识别标签、传感器、读写设备等。6.1.2.3位置感知设备位置感知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a)支持卫星定位、WLAN定位或者室内定位技术,能够对人员、设施和环境等进行地理定位;b)具备对被感知单元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实时或非实时跟踪定位的能力。6.1.2.4图像感知设备图像感知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a)具备对物体的表征及运动状态进行感知的能力;b)具备对图像进行采集及数字化编码的能力。示例:图像感知设备包含摄像头和照相机等。6.1.2.5环境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DB21/T2551.1—20155a)具备采集温度、湿度、气压、压力、风力、风向、降水量等环境状态数据的能力;b)具备采集固体颗粒物浓度、噪声、各类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污染数据的能力。6.1.2.6设施感知设备设施感知设备应具备采集水管、煤气管道、供电线路、电梯、机器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的能力。6.1.2.7安全感知设备安全感知设备应具备采集建筑安全性、河流流量、积水深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涉及城市安全的数据的能力。6.1.2.8其他感知设备应根据城市建设实践部署其他感知设备,并使其他感知设备具备感知城市相关数据与信息的能力。6.1.3执行设备6.1.3.1总体要求执行设备是智慧城市应用和用户对智慧城市各种设施和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执行器,使城市具有根据指令进行自动或者手动调控的功能。执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控制设备、安全执行设备、通告警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