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20B05D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1148-2015巴氏蘑菇生产技术规程2015-12-30发布2016-03-01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方城县经济作物管理站负责起草,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春营、王桂芳、曲奕威、杨起东、刚志锋、丁常圭、宗学甫。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孙静、程琳、杨志杰、聂书彬、祁凤玲、李杰、胡修艳、耿慧、杨彬。DB41/T1148-20151巴氏蘑菇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巴氏蘑菇生产的产地环境、菇房建造与消毒、菌种制作、生产季节、培养料堆制发酵、播种及播种后管理、覆土及覆土后管理、出菇期管理、采收与干制、病虫害防控。本标准适用于巴氏蘑菇室内床架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440尿素GB/T3483石膏和硬石膏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2728食用菌术语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T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JC/T479建筑生石灰3术语和定义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巴氏蘑菇巴氏蘑菇(AgaricusbrasiliensisFr..linnaea5:509),又名姬松茸、巴氏菇、小松菇、巴西蘑菇。在分类上属菌物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3.2堆料将培养料按一定程序堆制发酵的过程。3.3前发酵又称一次发酵或室外发酵。将培养料在室外堆制自然发酵的过程。3.4后发酵又称二次发酵或室内发酵。经前发酵的培养料,在室内控温条件下进行巴氏消毒并促进营养转化的过程。3.5DB41/T1148-20152床式栽培利用搭架分层,铺设床架的立体栽培方式。3.6调水又称洒水、喷水、淋水。向覆盖层喷水,以调节覆盖层的湿度。4产地环境产地环境符合NY/T5358的规定。周围3km以内没有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无有毒有害气体,地势高燥平坦,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土壤、水质良好。5菇房建造与消毒5.1菇房建造5.1.1菇房规格菇房栽培面积以220㎡~250㎡为宜,东西长13.5m,南北宽7m,高3m,砖木或彩钢结构,地面水泥硬化。东西两山墙中间各开一个门,宽1.6m,床架与床架间走道南北墙各设40㎝×60㎝上、下窗1对。5.1.2床架排列和结构内设4层床架,床架用竹竿、水泥柱搭制,床架宽1.3m,层间距50㎝,底层离地面20㎝,上层离房顶1.3m。床架走向与菇房走向垂直,房内中间东西走向留1.6m宽进料通道。床架与东西两墙间距50㎝,床架与菇棚四周及床架与床架之间留80㎝管理通道,菇棚栽培面积为220㎡~250㎡。5.1.3菇房消毒进料前4d封闭菇房,每立方米用硫磺20g或用40%甲醛溶液20mL加10g高锰酸钾熏蒸一天,进料前一天用消毒大王(固体复合反应型消毒剂,溶于水中可产生二氧化氯)或克霉灵(二氯异氰尿酸钠)将地面及床架喷洒一次,喷后将地面撒一层生石灰粉。6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采用粪草麦粒培养基,栽培种采用麦粒培养基。菌种制作按NY/T528的规定执行。7生产季节生产季节以秋季为宜,7月下旬8月上旬堆制培养料,8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后40d~50d,气温降到25℃开始出菇。8培养料堆制发酵8.1培养料要求DB41/T1148-20153培养料应符合NY5099的规定。选用的原辅材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变、无异味,尿素应符合GB2440,石膏应符合GB/T3483,石灰应符合JC/T479,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所用覆土材料不允许含有重金属及农药残留。8.2培养料配方配方1:稻草或麦草45%、牛粪46%、花生饼4%、尿素1%、石膏2%、过磷酸钙2%,含水量63%左右,pH7~7.5。配方2:稻草或麦草55%、鸡粪35%、豆粕8%、石膏2%,含水量63%左右,pH7~7.5。配方3:玉米秸20%、麦草35%、鸡粪35%、豆粕8%、石膏2%,含水量65%左右,pH7~7.5。8.3堆制场所选择应在菇房附近选择地势高燥,向阳及排水方便的地方,地面作硬化处理,建堆前一天用石灰粉进行场所消毒。8.4培养料发酵8.4.1预湿建堆前,将稻草、麦秸或玉米秸(碾压后铡成10㎝长的小段)放入深50㎝~60㎝、宽2㎝,长度不限的预湿池,池底及四周用农膜铺垫。浸泡24h,待其充分吸水后捞出。草预湿同时将晒干的牛粪加适量水后堆起来,牛粪含水量50%左右,加水后的牛粪应手握成团、松手即散。8.4.2前发酵8.4.2.1建堆将预湿过的草料和预堆过的粪肥,按照先草后粪的顺序,层层堆高,每层厚约20㎝,草厚15㎝,粪厚5㎝,堆成宽1.5m~2m、高1.6m~1.8m、长度不限的堆。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呈龟背形,饼肥和尿素在建堆时加入,分别撒在堆料的中间几层,下边三层不浇水,从第四层开始浇水,并逐层增加水量。以建堆后有少量水渗出堆外为宜。雨天用塑料薄膜覆盖,严防雨淋,雨后及时掀开薄膜通气。8.4.2.2发酵建堆后3d~4d堆温正常可达70℃左右,第五天当堆内温度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把草料和粪肥充分拌匀、抖松,同时添加石膏粉。复堆后3d~4d,当堆内温度上升至65℃~70℃时,进行第二次翻堆,此时加入生石灰、尿素等,翻堆时用石灰水调节水分和PH值,复堆后2d~3d进行第三次翻堆,复堆后2d~3d,当温度上升至60℃~70℃时,趁热将培养料运入菇房进行后发酵。翻堆时调节好料堆水分,第一、二次翻堆可适量加水,以紧握料指缝间有4~5滴水下滴为宜。8.4.3后发酵趁热迅速将培养料分散堆在床架上,封闭菇房,让料自身发热升温5h~6h,当料温不再上升时采用蒸汽加温,尽快将菇房温度升到52℃~58℃,维持8h~10h,然后自然通风降温,在12h内逐步将温度降到50℃左右,维持4d~6d使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随后温度降至45℃时,打开门窗,使温度迅速降低,待料温降到25℃~30℃时播种。9播种及播种后管理DB41/T1148-201549.1播种当培养料温度稳定在25℃~28℃时进行播种,每平方米播种量用2~3瓶。菌龄以45d最佳,菌丝强壮,刚出现浓白菌丝稍带一点黄水。先将菌种总量的40%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五指伸入料内轻轻抖动,使菌种颗粒落入培养料内,再将剩下的60%菌种撒在菌床料面上,然后用少量培养料覆盖,使菌种若隐若现,最后用消过毒的木板轻轻拍压,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利于菌丝萌发生长。9.2播种后管理播种后菇房管理应以控温保湿为主,播后立即覆盖薄膜,一般播种后20h菌丝开始萌发,48h开始向料内蔓延,前3d不通风,第4d起少量通风,以保持料面和菌种块的湿度,促进菌丝在培养料上迅速定植生长。播种7d~8d后,菌丝蔓延整个料面,可适当加大通风,促进菌丝向料深层生长。发菌期料温应控制在28℃以下,如果温度偏高应通风降温。空气湿度控制在70%~75%,避光培养。播种12d~13d后,应采用“撬菌”或“打钎”等方法加强通风透气,促进菌丝生长。10覆土及覆土后的管理10.1覆土10.1.1覆土时间播种后18d~20d,当菌丝吃料2/3以上,大部分已长到培养料的底部时即可覆土。10.1.2覆土材料及配方覆土材料宜采用草炭土,也可选用吸水、持水、透气性强的中性壤土或淤土,将土壤晒干碎制成粗土颗粒直径1㎝~1.5㎝,细土颗粒直径0.5㎝~0.8㎝的覆土材料。按栽培面积在覆土材料中加稻壳0.5㎏/㎡,生石灰0.25㎏/㎡。覆土材料应提前准备,一般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用土0.03m³。10.1.3覆土的消毒与杀虫每立方米覆土中喷洒3%的甲醛0.5㎏和0.25㎏浓度为5%的敌敌畏溶液,覆盖薄膜密闭熏蒸48h,揭去薄膜散去药味后备用。10.1.4覆土方法草炭土采用一次覆土,覆土厚度3.5㎝~4㎝。其他覆土材料,第一次先覆粗土,将土粒、稻壳、生石灰混合后加水调湿,使混合土达到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标准,均匀撒铺在培养料面上,厚2.5㎝左右。7d后覆细土,厚1㎝左右。10.2覆土后管理10.2.1水分与湿度粗土调水应掌握先湿后干,下湿上干,内湿外干。正常情况下,覆粗土后菇房通风12h,即可开始喷水,喷2d~3d,每天喷3~4次,总水量控制在每平方米0.8㎏。将粗土调至潮湿松软,无白心为止,含水量20%~22%。细土的调水应掌握先干后湿,逐渐调节的原则。用水量视细土与干湿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覆细土后1d开始喷水,分3次,喷水总量控制在2.2㎏/㎡左右。以细土粒能捏得扁,湿润即可,含水量一般在18%左右。DB41/T1148-2015510.2.2通风管理覆粗土后,菇房需要大通风。覆细土后,正常室温(18℃左右)下,菇房尽量避免通风,防止因土层中CO2浓度突然降低而过早形成子实体。若室温偏高(20℃以上),天气阴雨潮湿,夜间可开背风窗进行通风。10.2.3温度管理控制室温在30℃以下。当菌丝长满细土时,及时通风,抑制菌丝继续向细土表面生长。通风后,当土层内CO2浓度降低时,可喷结菇重水,每天喷2次,连续喷2d~3d,用水总量约3.6㎏/㎡,第一次较少,以后相应增加。喷结菇重水后,菇房应通风2d~3d,以后逐渐减少通风,保持菇房内和土层的湿度,促进子实体的形成。11出菇期管理11.1水分管理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晴天干燥时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喷水时注意菇床表面土粒的水分,以土用手捏成团为宜。喷水时间掌握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不打“关门水”,每次喷水后应通风20min~30min,喷水时避免冲伤小菇。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晴天应向地面、走道、四周墙壁及门窗上每天喷水2~3次;阴天可开窗让湿空气进入菇房,增加空间湿度。11.2温度管理出菇阶段温度控制在22℃~25℃。当温度超过28℃时,可结合喷水和通风降温。11.3通风管理气温较高时,早晚或夜间通风;气温较低时,中午通风。11.4光线管理出菇房内以散射光为主,避免强光直射。12采收与干制12.1采收方法菌盖尚未开伞,菇盖表面呈现深褐色,并出现鳞片时及时采收。采收时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伤及周围小菇。采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和杂根,并及时补土,保持床面平整卫生。12.2采后潮间管理巴氏蘑菇整个生产周期可采收4~5潮菇,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停止喷水2d~4d,控制室温25℃左右,湿度80%~85%。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2d左右长出米粒大的原基后,按照第11章进行管理。12.3干制整朵或由盖至柄对半切开,置于干燥机内烘干,干品用透明塑料袋包装。DB41/T1148-2015613病虫害防控13.1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化学防控按GB4285的规定执行,同时结合物理防控;加强管理,合理协调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者关系。13.2杂菌和病害防治方法13.2.1发现有绿霉、石膏霉、鬼伞及其它霉菌感染培养料,及时将污染物清理出菇房,并喷洒过氧化氢或0.2%甲基托布津水溶液。13.2.2子实体发现病害时,清除病菇,并喷洒0.1%漂白粉或3~5㎎/L农用链霉素水溶液。13.3虫害防治方法13.3.1门窗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严防虫害进入。13.3.2出菇期发现菇螨危害,用1%食醋、5%糖水和10%敌敌畏混合拌入麦麸中,制成毒饵,撒在菌床上进行诱杀,或用3000~4000倍阿维菌素水溶液喷雾。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