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知识·整合建构考点一-2-考点二-3-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和作用1.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二者均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考点二-4-2.作用(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点二-5-对点训练1.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A.选择并实施民主协商制度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民主协商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C、D两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均排除。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二-6-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关系的发展1.中美关系(1)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中国的政策。(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考点二-7-(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考点二-8-2.中苏(俄)关系(1)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则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模仿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考点二-9-(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3)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苏联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考点二-10-对点训练2.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时期关系20世纪5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20世纪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20世纪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开始走向正常化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故A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演进的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高考模拟-11-把握分寸——条件限制型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法【题型特点】所谓条件限制型选择题,是指对答案有诸多的限制条件,使答案具有唯一性。此类试题由于能够多维度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在近几年高考中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关注。【解题模板】1.紧扣限制性条件。条件限制型选择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方位、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解题中把握了这些限定,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应该注意的是,一道试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往往不止一个,审题时不要顾此失彼。高考模拟-12-2.挖掘隐含的条件。条件限制型选择题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呈现在题目的表面,还常常隐含在题目的表述中。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途径。3.重点关注程度词。题中的程度词主要分布在备选项中,往往具有绝对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历史事实,要么以偏概全,不留余地。关注这些程度词,是排除错误选项、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4.运用阶段性特征。条件限制型选择题往往是在时间上做文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为己所用,是迅速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的必要措施。高考模拟-13-押题训练1.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无法得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成就不属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律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民主,与欧美民主有本质的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高考模拟-14-2.(2019北京东城模拟)194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规定:各级政府拥有普选的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将选举他们自己的代表,呈报上级机关批准;当上级机关做出决定则要坚决服从。1954年宪法则重申了这一原则。该原则是()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C.全民普选,民主集中D.民族平等,祖国统一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由材料“各级政府拥有普选的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将选举他们自己的代表,呈报上级机关批准;当上级机关做出决定则要坚决服从”可知为全民普选,民主集中,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C高考模拟-15-3.某同学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图,下列对a、b、c、d四段关系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段是由于美国长期坚持独立的侵华政策B.b段是由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和“铁幕”演说C.c段是由于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D.d段是由于中日关系的推动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段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故B项错误;c段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故C项正确;d段是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缓和,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