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宋明理学考点一-2-12341.(2019课标全国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A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3-1234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决定宗教兴亡”的说法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材料信息“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可知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佛教的社会基础是否薄弱无法得出,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4-12343.(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也有恶的一面,因此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贪欲,追求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故选D项。“本质是善”是孟子的观点,“本质为恶”是荀子的观点,“非善非恶”是佛教的观点,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5-12344.(2015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考点一-6-1234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考点一-7-1234(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参考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考点一-8-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命题特点2019年课标全国Ⅱ,26北宋程颢的理学思想(格物致知的思想)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多运用材料考查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辨别比较的能力。备考时要理解时代背景与思想家的特点,体会宋明理学所体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2018年无考查2017年无考查2016年无考查2015年课标全国Ⅰ,40儒学的发展与创新(宋代理学的发展)考点一-9-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3)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考点一-10-2.创立(1)地位: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2)内容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②邵雍: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③张载:开创“气学”一派,贡献巨大。④“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核心是“仁”。考点一-11-二、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地位:朱熹建立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2)内容①理气论:万物皆有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②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考点一-12-概念解读“三纲五常”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2.朱熹地位及影响(1)为《四书》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2)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考点一-13-三、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1)历史地位: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2)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3)主张:“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王守仁(1)明代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考点一-14-他山之石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论(人教版)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就是说,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考点一-15-主题一主题二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教你读史】材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以心及物而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考点一-16-主题一主题二【方法技巧】步骤1分层次材料以第二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阐述了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步骤2获信息材料的第一层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主张,即“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格物(穷究事物)才能贯通明理。材料的第二层反映了王阳明利用假设来阐明心学的主张,即理在心中,反省内心即可得到理步骤3得结论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而王阳明的心学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考点一-17-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重要作用考点一-18-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1.“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龄)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B.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C.辩论双方对理的理解截然对立D.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故A项错误;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B项正确;辩论双方只是在求理方式上存在差异,故C项错误;辩论发生在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19-主题一主题二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的特点【名家评史】材料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一-20-主题一主题二【材料解读】作者认为:(1)理学是中国古代最精致、最完备的理论体系;(2)理学影响巨大深远,积极影响主要是,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完善达到理想的人格建树,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消极影响主要是,为了维系专制统治,而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望,妨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考点一-21-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吸收借鉴佛、道的形而上学,并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点一-22-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2.(2019湖南长沙模拟)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仍属于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正”在社会功能上的体现即伦理纲常,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23-辩证地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方面(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