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3讲 百家争鸣课件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时空脉络专题概览-3-时空脉络专题概览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整体感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学,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主旨归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第33讲百家争鸣考点一-5-11.(2018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2考点一-6-12.(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其目的是营造有利于儒学发展的政治环境,实现其政治目标,这既是儒学家的渴望,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较长时期内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排除A项;孔子主张可以逐步改良政治,历史上的很多改革家也是儒家学者,故排除B项;复古只是儒家学者用来宣扬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不是政治目标,故排除D项。答案解析关闭C2考点一-7-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命题特点2019年无考查本讲内容在近几年课标全国卷中属于低频考点。备考时,应掌握“百家争鸣”中各主要派别的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以及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2018年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的科技智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7年无考查2016年无考查2015年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考点一-8-一、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方面: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他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3)整理文献:孔子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编撰成《论语》一书。考点一-9-2.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2)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3.荀子(1)强调“天行有常”。(2)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考点一-10-读图指南《孔子讲学图》《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考点一-11-二、其他主要学派1.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3)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考点一-12-2.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加强君权。(2)商鞅:两次实行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等级,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①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合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4)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汉代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考点一-13-3.墨家思想(1)主张“兼相爱、交相利”。(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3)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贡献突出。考点一-14-拓展提升“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考点一-15-主题一主题二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你读史】材料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班固《汉书·艺文志》考点一-16-主题一主题二【方法技巧】步骤1分层次以第二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指出了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和班固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的态度步骤2获信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当时君主的好恶不同);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百家投其所好);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各家应该取长补短)步骤3得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基础,各派思想争芳斗艳,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考点一-17-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考点一-18-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1.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仁者能仁于人”“义者能爱于人”,说明商鞅认为仁和义是值得追求的,即儒法都追求仁和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国理念,二者并没有融合,故B项错误;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法家意识到儒家在教化上存在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表明商鞅并没有接受以仁义治天下的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9-主题一主题二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名家评史】材料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正确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统治。——[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孔子的思想:(1)孔子主张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其思想具有保守性。(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坚持统治者应在正确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考点一-20-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考点一-21-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社会和谐和诸侯国君的相关内容,故C、D两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22-一、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两种思想都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考点一-23-对应训练1.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文色彩,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向来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主张“克己复礼”,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24-二、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考点一-25-对应训练2.儒家主张“有为”,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儒道两家完全对立B.道家是对儒家的补充和完善C.儒家比道家更先进D.儒道具有不同的处世观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儒道两家也相互吸收,并不是完全对立,故A项错误;儒家“有为”与道家“无为”思想,属于不同的思想主张,道家不是对儒家的补充和完善,故B项错误;儒家“有为”与道家“无为”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礼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