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时空脉络专题概览-3-时空脉络专题概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整体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4-时空脉络专题概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主旨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的历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6-1.(2019北京文综,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毛泽东的指示核心是要团结党外民主人士,《共同纲领》规定要团结各民主阶级,政治协商制度就是要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设新中国,所以①③符合要求,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7-2.(2019北京文综,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B项正确。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即已确立,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不能体现“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1997年和1999年,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8-考情分析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没有直接考查,复习备考时要联系社会热点,重点关注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和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考点一-9-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2)政治: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4.意义(1)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考点一-10-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1954年宪法①内容: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考点一-1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职能变化:由于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仅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继续存在和发展。(3)指导思想: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历史意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考点一-1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依据①《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实践①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②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3)意义①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点一-13-易错提醒(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是其存在的形式。考点一-14-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的探索(1)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健全国家法制。(2)意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掀起“夺权风暴”,建立革命委员会。(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考点一-15-3.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会议内容①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④经济: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考点一-16-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5)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考点一-17-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1)形成①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③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考点一-18-2.香港、澳门回归(1)香港回归①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方针政策日渐完善。②过程外交磋商1982年9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达成协议1984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顺利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考点一-19-(2)澳门回归①达成协议:1987年4月,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3)意义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考点一-20-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打破坚冰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考点一-21-(2)重大进展①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②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③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考点一-22-(3)统一展望①有利条件: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频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②统一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③立场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两岸的对话与谈判,坚决制止任何分裂图谋。考点一-23-概念阐释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考点一-24-主题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名家评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突变性改革,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摘编自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考点一-25-主题【材料解读】俞可平认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2)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思维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考点一-26-主题对应训练俞可平认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A.“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渐进的过程C.“中国模式”是最佳的模式D.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作者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故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27-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各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