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5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2-时空脉络专题概览-3-时空脉络专题概览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整体感知屈辱史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日本侵华步伐不断加快,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4-时空脉络专题概览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整体感知探索史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5-时空脉络专题概览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主旨归纳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考点一-7-1.(2018课标全国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材料对比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刻意“包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取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1234考点一-8-2.(2018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从题干来看,琉球依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要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1234考点一-9-3.(2016课标全国Ⅰ,29)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A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了,故B项错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故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1234考点一-10-名师点评近代中国历史不仅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奋力前行、追求国家富强的历史。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精神是这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高考试题以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试题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1234考点一-11-4.(2014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1234考点一-12-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234考点一-13-参考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234考点一-14-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命题特点2019年无考查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近代化的视角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的一系列变化,特别突出中国外交上的近代化历程2018年课标全国Ⅰ,28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无为(中国近代外交)课标全国Ⅱ,28地方督抚的上奏(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2017年无考查2016年课标全国Ⅰ,29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的成效)2015年无考查2014年课标全国Ⅱ,40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抵御列强侵略)考点一-15-一、国门洞开1.背景(1)国际: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重重。2.概况(1)主要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结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影响(1)政治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2)经济方面: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国家性质: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考点一-16-他山之石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岳麓版)(1)清政府为应对“变局”,其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立总税务司,由洋人把持,管理全部海关税务。(2)“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考点一-17-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2.过程(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2)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①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②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2)内容①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②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美国从中“利益均沾”。考点一-18-(3)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4)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考点一-19-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1)时间:1841年5月。(2)地位: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左宗棠收复新疆(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2)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2)概况: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率军英勇作战。(3)结果: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考点一-20-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5.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3)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考点一-21-主题一主题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名家评史】材料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①。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②。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③。生活在这一尚未近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④。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⑤。——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考点一-22-主题一主题二【材料解读】①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化②反映了鸦片战争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鸦片战争的意义伴随着整个中国近代化进程④反映了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⑤反映了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考点一-23-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的转变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拓展海外市场,掠夺工业原料,进行商品输出。在此目的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激烈碰撞的结果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在“古今一大变局”中开始了痛苦的转型。(1)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2)在夷夏观念方面,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之处,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考点一-24-主题一主题二(3)在本末观念方面,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4)在义利观念方面,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5)在人才观念方面,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考点一-25-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1.(2019广西南宁模拟)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