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课件8 新人教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师说韩愈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作家作品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代表作有《杂说》《进学解》《原道》《原毁》等,中学教材选入的有《马说》《师说》。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国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背景回眸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教导诸生的学官。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态度。(1)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体常识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2)古文运动(1)或不焉(fǒu)(2)阿谀(yú)(3)郯子(tán)(4)苌弘(chánɡ)(5)老聃(dān)(6)李蟠(pán)读准字音结构图解主旨归纳本文的主旨在于论师,并非讲道。本文吸收了儒家思想中有关师道问题的精华,并根据当时的形势,结合自己的认识,确定了“师”的概念,阐述了“师”的作用、“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难点探究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提示: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2.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提示: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提示:对比结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提示: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5.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提示: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①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6.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提示: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传承儒家思想,当然值得赞赏。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②“不拘于时,学于余”,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覆巢无完卵[原文]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③琢钉戏④,了无遽容⑤。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⑥?”儿徐进曰:“大人⑦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⑧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国学经典【注】①被收:被抓捕。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谤讪朝廷”等罪名,逮捕孔融,下狱弃市。②中外:内外,指朝廷内外。③故:依然,仍旧。④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⑤遽容:恐惧害怕的神色。⑥不:古时通“否”,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⑦大人:称长辈的敬词。⑧寻:不久。[译文]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抓捕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游戏,一点也不恐惧。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解读]◆一损俱损就像《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族之间尚且如此,何况一家之中?自己获罪,想要保全自己的孩子,这份爱子之心让人动容,但是这大厦将倾,任谁也保不了大厦中人了。◆从容应对局势已然如此,不可改变,与其悲伤哀怨,于事无补,不如从容对待。故事中孔融的儿子虽然年纪小,却能洞察此中之理。再怎么挣扎也无用了,既然祸患无法避免,且从容看待。面对生死,小孩子能有这样的气度,的确令人肃然起敬。◆整体与个体整体与个体密不可分,作为个体的人应有全局观。孔融获罪,最终连累家人,小儿也不可幸免。我们是个体的人,却也是集体的一部分,周围的一切都与我们有关,所以行事要考虑周全。【其他话题】荣辱与共休戚相关镇定自若稚子无辜气度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