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5 新人教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作者名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倡“仁政”。他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不义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倡“性善论”。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但相比《论语》,它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背景介绍武力争霸天下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宣传“仁政”思想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不远千里来到大梁的孟子。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文学常识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其后嬴政焚书,《乐经》散佚,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读准字音①弃甲曳兵()②数罟()()③洿池()④不可胜食()⑤鸡豚狗彘()()⑥庠序()⑦孝悌()⑧饿莩()答案:①yè②cùɡǔ③wū④shēnɡ⑤túnzhì⑥xiánɡ⑦tì⑧piǎo内容梳理把握主旨本文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并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2.善用比喻说理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所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3.论辩气势磅礴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处用了排偶句式,如在第5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合作交流1.“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今天可做哪些合理的引申?答案: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违背季节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种,“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梁惠王拿自己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答案: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梁惠王熟悉的事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做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并指出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治国措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今天反观孟子的王道思想,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思维争鸣答案:观点一:孟子的王道思想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使其衣可蔽体,食可果腹;其次,着眼于文明道德的教化,提高百姓的素质修养。先养民,后教民。养民是基础,教民是提升,认识到养民安民是兴国安邦的基础,道德教化对兴国安邦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观点二:提出统治者应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应该善于反思,勇于承认不足,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这是实行王道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证。孟子并没将统治者神圣化,而是直陈其弊。观点三:从“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性——不滥砍滥伐,不滥捕滥杀,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观点四: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