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文本导入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成的经典乐府诗——《琵琶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境内)。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在诗坛上,与元稹并称“元白”,晚年常与著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作者简介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南》《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秦中吟》等。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写作背景文学常识1.关于“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在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2.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左转等。司马:古代官职名称。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旧唐书·高宗纪》中有对官员品服颜色的详细规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这一规定极其详细,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当时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有所规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当时社会上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由“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便知白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朱紫尽诸侯”(《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歌舞》)。宋时期,官员的品色服因袭唐制。宋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服紫,三品至五品的官员服朱,六品至七品的官员服绿,八品至九品的官员服青。4.初为《霓裳》后《六幺》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可是怎么也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在宫廷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排练。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5.五陵年少争缠头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诗人感受琵琶女身世思维建构内容把握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浔阳江边,月夜送客,巧遇琵琶女一事。作品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交代了她坎坷不幸的身世,表现了她的凄凉愁苦之情,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合作学习1.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答案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下文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2.第二段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空缺处。比喻诗句声音特点①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②轻柔尖细(委婉缠绵)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④⑤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⑥⑦凄厉悠扬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那么地忧愤、哀怨、凄楚、苍凉,对整个音乐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4.作者采用反衬手法从四方面来写琵琶女的身世,请简要分析。答案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从四方面写琵琶女的身世: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如今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5.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试作分析。答案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的境地。思辨论坛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①音乐认同。请注意课文末段“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琵琶女因得遇知音而施展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因而得以享受高水平表演,这才如痴如醉。②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③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