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783-2015 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150B52备案号:46317-2015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2783-2015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苗种繁育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ofEriocheirsinensisYangtzeRiverNo.1breeding2015-06-15发布2015-08-15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783-2015I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本标准由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江苏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燕飞、李跃华、朱清顺、付龙龙、丁淑燕、赵沐子、柏如发、许志强、潘建林。DB32/T2783-20151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苗种繁育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ChineseMittenCrab(Eriocheirsinensis)〕新品种(YangtzeRiverNo.1)的术语和定义、苗种繁育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亩产40㎏的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亩产150kg、平均规格为160只/㎏左右的蟹种培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783中华绒螯蟹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NY536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071无公害食品.渔业药物使用准则NY/T5065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亲蟹broodercrab达到性成熟用来繁殖后代的中华绒螯蟹雌、雄个体。3.2溞状幼体zoaea孵化出膜的幼体即为第I期溞状幼体(Z1),经N次脱壳的幼体为第n期溞状幼体(Zn)。3.3大眼幼体megalopa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是由Ⅴ期溞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有极强趋光、趋淡水性。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5万只/kg左右。DB32/T2783-201523.4幼蟹juvenilecrab又称仔蟹。大眼幼体经N次脱壳的幼蟹为N期幼蟹,一般以罗马数字标明。3.5蟹种youngcrab又称扣蟹。蟹苗放养后经200d左右的培育,性腺未成熟的一龄蟹。3.6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YangtzeRiverNo.1”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品种登记号为GS-01-003-2011。4人工繁殖技术4.1育苗场建设4.1.1育苗场址选择周边无污染,交通便利,海、淡水水源充足,应符合NY5361和NY5362的规定,其他条件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4.1.2亲蟹暂养、交配、越冬池亲蟹暂养、交配、越冬可在同一池中进行。4.1.2.1面积2亩~4亩为宜。4.1.2.2形状池形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池埂坡度1:1.0~1.5。4.1.2.3池深池深1.8m~2.5m。4.1.2.4底质池底以砂质底为宜。4.1.2.5防逃设施应符合NY/T5065的规定。4.1.2.6进排水设施独立进排水系统。DB32/T2783-201534.1.2.7增氧设施按每亩配备功率1kW水车式增氧机和相关配件。4.1.3育苗池4.1.3.1布局一般为并排式。4.1.3.2面积2亩~5亩/口为宜。4.1.3.3形状池形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池埂坡度1:1.0~1.5。4.1.3.4池深池深2m~2.5m。4.1.3.5底质硬质底为宜,池底无淤泥。4.1.3.6进排水设施独立进排水系统。4.1.3.7微孔增氧设施育苗池按每亩配置功率0.4kW的微孔增氧系统,微孔增氧管贴近池底。4.1.4淡化池面积24㎡~30㎡的水泥池或土池,土池采用塑料膜铺底,池底按照0.6m的间距均匀布置曝气石,每池有独立的进气阀门。4.1.5淡水净化池面积3亩以上的土池,供水能力可满足蟹苗淡化需要。4.1.6饵料培育池4.1.6.1面积5亩/口~20亩/口为宜。4.1.6.2形状池形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池埂坡度1:1.0~1.5。4.1.6.3池深池深1.5m以上,能保证水深在1.2m以上。DB32/T2783-201544.1.6.4底质以保水性能良好的泥底或泥沙底为宜。4.1.6.5进排水设施独立进排水系统。4.1.7育苗水质海水除应符合NY5362的规定,还应满足:a)pH:7~8.6;b)盐度:18~28;c)溶解氧(DO):不低于5㎎/L。淡水应符合NY5361的规定。4.2亲蟹选择4.2.1亲蟹来源亲蟹来源于保种的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核心群体或原良种场保种、扩繁的优质种群。4.2.2亲蟹规格雌蟹125g以上,雄蟹150g以上。4.2.3亲蟹质量应符合GB/T19783的规定,且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无病无伤、蟹体表无附着物、体质健壮、性腺发育良好。4.2.4选择时间以11月上中旬为宜,雌蟹较雄蟹早7d左右选择。4.2.5亲蟹包装运输按雌、雄蟹分别称重过数,雌、雄蟹分批先后运往育苗场。包装物为聚乙烯网袋,将亲蟹平放在网袋中,扎紧网袋以防亲蟹爬动造成蟹足脱落。运输途中防止风吹、曝晒和雨淋;使亲蟹始终处在潮湿、通气良好的环境中。4.3亲蟹暂养与交配4.3.1用水应符合NY5362的规定,亲蟹入池前7d,注入用80目筛绢过滤的盐度为18~28的海水,用50g/m³~80g/m³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进行消毒。4.3.2温度适宜水温为8℃~12℃。DB32/T2783-201554.3.3暂养密度和雌蟹配比雌蟹早7d左右入池,雌、雄蟹比2.5:1,亲蟹密度2~4只/㎡。4.3.4交配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待雌蟹抱卵后,干池捕出雄蟹,重新注入消毒过的海水,抱卵蟹进入越冬期。4.3.5日常管理4.3.5.1投饵4.3.5.1.1饵料品种以冰鲜鱼以及沙蚕、鱼、蚌肉等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4.3.5.1.2投饵量日投饵量根据吃食情况和水温灵活掌握,水温10℃以上时多投,水温10℃以下时则少投,一般为蟹存池总重的2%~5%。4.3.5.2投喂时间和方法沿池边投放饵料,一般早、晚各一次。4.3.5.3消毒应符合NY5071的规定,亲蟹入池第二天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消毒,用量根据说明书要求进行。4.3.5.4换水根据水质情况,每10d~15d冲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50%,池水透明度保持在40㎝以上。4.4抱卵蟹越冬4.4.1投饵同4.3.5.1。4.4.2水质调控根据气温下降逐步加高水位,最终最后加至1.5m。及时捞取残饵。每2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现存水量的1/3。4.4.3胚胎发育检查定期检查胚胎发育情况,记录心跳次数,掌握胚胎发育进程。4.5育苗4.5.1育苗前的准备4.5.1.1育苗池的准备DB32/T2783-201569月~10月份开始修整育苗池塘,曝晒至翌年1月~2月。育苗前15d注水50㎝,清塘消毒。视育苗土池底质情况用100g/㎡~200g/㎡生石灰或5g/㎡~10g/㎡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与水混合泼撒池坡,浸泡池底。4.5.1.2用水处理育苗用水应符合NY5362的规定。布苗前10d,注入用80目筛绢过滤的盐度为18~28的海水,有效水深2.0m,用50g/㎡~80g/m³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进行消毒。4.5.1.3基础饵料培育待余氯消失后,按5㎏/亩施用复合肥;或按说明书施用生物有机肥并接种藻种“肥水”,使池水略带茶色。4.5.2轮虫培育4.5.2.1注水消毒饵料培育池接种前15d加注经80目以上筛绢过滤的海水,一次性完成注水,有效水深1.2m左右。注水后用1.5g/m³含量90%以上的晶体敌百虫消毒,2d~3d后用40g/m³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消毒。4.5.2.2肥水在池边堆积有机肥进行发酵。消毒10d后,池中接种小球藻或其他适合藻类,同时施5㎏/亩的复合肥和150㎏/亩发酵过的有机肥。待透明度达到15㎝时,追施发酵过的有机肥,使藻类浓度达到接种要求。4.5.2.3接种轮虫池水透明度低于10㎝时,接种处于指数增长期的褶皱臂尾轮虫,按100个/L~1000个/L的密度接种。4.5.2.4轮虫培育池内褶皱臂尾轮虫达繁殖高峰时,应不断补充发酵过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以维持浮游植物的快速繁殖,满足褶皱臂尾轮虫摄食所需。采收后,追施发酵过的有机肥。4.5.2.5轮虫采收4.5.2.5.1采收装置3吋的浮泵;长10m、直径0.5m、200目、两端开口的筛绢网筒。4.5.2.5.2采收方法筛绢网筒一端与浮泵出水口相连,另一端扎紧拉直固定在池中,开启浮泵,将轮虫集于筛绢网筒内,沥水后装运。4.5.3布苗4.5.3.1准备DB32/T2783-201574月上、中旬,挑选胚胎发育同步、心跳超过150次/min的抱卵蟹,用200g/m³的甲醛或新洁尔灭消毒30min。清洁海水清洗后,将抱卵蟹按20只/笼暂养在育苗池中,笼内投放新鲜动物性饵料,并每日更换。4.5.3.2幼体密度抱卵蟹按照35只/亩集中排幼,当幼体密度达到2万尾/m³~5万尾/m³时,及时将亲蟹移出。4.5.4育苗4.5.4.1饵料投喂各幼体阶段的饵料投喂见表1。表1各幼体阶段饵料投喂种类幼体阶段饵料次数Z1~Z2以天然基础饵料为主,辅以少量鲜活轮虫。早晚各1次,少量多次更佳。Z3~Z5全部投喂鲜活轮虫。早晚各1次,少量多次更佳。大眼幼体以轮虫为主,辅以少量的淡水枝角类。早晚各1次,少量多次更佳。4.5.4.2水质调控在Z2开始全池泼洒EM菌2㎏/亩,间隔7d~10d泼洒一次。4.5.4.3幼体观察每天用显微镜观察幼体的摄食、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情况。4.5.4.4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规定。4.5.5集苗淡化4.5.5.1集苗大眼幼体(蟹苗)第4日龄~5日龄后,采用密拉网或采用灯光诱捕大眼幼体,置于淡化池中。4.5.5.2淡化淡化密度5㎏/㎡左右,昼夜不间断充气。采用逐步淡化法,向淡化池内逐步加入淡水;使池水的盐度每次换水降3,让蟹苗逐步适应淡水环境。3d~4d后,当池水内的盐度降到5以下时即可出苗。4.5.5.3饵料投喂淡化期间投喂淡水枝角类或轮虫,投喂量根据蟹苗吃食情况进行加减,少量多次,一般每隔2h投喂一次。4.5.6出苗与运输4.5.6.1出苗灯光诱苗捞海抄捕或拉网取苗。DB32/T2783-201584.5.6.2蟹苗质量标准规格整齐,15万只/㎏以下;逆流性和趋光性强;沥干水后手握有硬壳感和“拱手”感,松手后立即散开;肠胃饱满,爬行活跃,体质健壮;色泽纯正无杂色,呈淡黄色。4.5.6.3工具蟹苗箱。4.5.6.4准备蟹苗箱用淡水浸泡10h~24h。4.5.6.5装苗剔除死苗、草屑等杂物,按每箱1㎏的数量将蟹苗均匀铺撒在箱内,每5箱~10箱重迭成一组,最底层加空箱,最上层加箱盖,用绳索捆牢。4.5.6.6运输宜在夜间运输,白天运输宜用空调车。运输途中,保持湿润,避免风吹、日晒、雨淋。5一龄蟹种培育5.1蟹种池条件与设施5.1.1蟹种池条件蟹种池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交通便利的土池或稻田为宜,淤泥10㎝~15㎝,其他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NY5361的规定。5.1.1.1面积10亩以下,以5亩~10亩为宜。5.1.1.2形状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5.1.1.3水深1.5m以下,以0.8m~1.2m为宜。5.1.1.4水质应符合NY5361的规定。5.1.1.5土质以粘壤土为宜。5.1.2防逃设施应符合NY/T5065的规定。DB32/T2783-201595.1.3增氧设施蟹种池每10亩配备一台1.5kW的罗茨鼓风机,组装微孔增氧系统,微孔增氧盘离池底约10㎝。5.2放养蟹苗前的准备工作5.2.1清塘消毒蟹种池晒塘后,在4月上旬先加水至最大水位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