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命题角度1-2-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19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2019年6月1日《求是》杂志第11期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章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主干排查-3-一、古代中国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生产力进步与耕作方式改进(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私有制确立与小农经济产生(私田到自耕农经济)。3.政府重视促进与保护农业发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唐太宗“存百姓”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慎刑,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4.古代思想家关注民生与和谐:孔子思想中的“仁”“德”“中庸”;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主干排查-4-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主张1.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2.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阐发“民生主义”,通过核定地价达到国民共享,家给人足;1924年新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3.新民主主义革命:1931年,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革命等。主干排查-5-三、现代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农业合作社(1953—1956年):在自愿互利基础上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强调生产资料“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扩大生产组织规模。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主干排查-6-四、历史上农业领域社会保障的措施1.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在防灾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1)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2)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3)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主干排查-7-2.中国近现代史上发展农业及有利于社会保障的措施(1)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2)新中国抗灾减灾: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渡过难关。(3)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8-(2019山东济南一模,41)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9-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0-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11-参考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组织农业合作社。原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等。(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2-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可知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由材料一“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得出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从材料一“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可知农村商业发展受阻。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可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从材料二“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得出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据材料二“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得出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分析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据所学,政治上国民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地方军阀各自为政,社会动荡不安;由所学日本1931年侵华得出帝国主义侵略。-13-第(3)问,据材料三“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和“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可知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由材料三“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和“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