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综合(一)命题角度1-2-一二三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1.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命题角度1-3-一二三3.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4.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世袭制、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命题角度1-4-一二三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命题角度1-5-一二三4.古代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命题角度1-6-一二三三、“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主干排查-7-1.(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4)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并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是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说明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主干排查-8-2.(2019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4)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除了歌颂中国农民的勤劳,同时也赞誉了其智慧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不强调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故B项错误;“资源匮乏”仅是温铁军论述中国农业养活众多人口时的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肯定了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结合所学,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主干排查-9-3.(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6)下表对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A.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C.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D.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说的是饮茶文化,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促进诗歌的繁荣,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哪个阶层的饮茶文化,故B项错误;泡茶时的中庸之美、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茶时的谦和之仪都体现了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渗透社会生活而不是道家养生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10-一二三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项目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罗马)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11-一二三项目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罗马)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形成了欧洲古代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稳定了古罗马的社会秩序而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古希腊出现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12-一二三二、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13-一二三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4-一二三2.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最早的媒介。-15-一二三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1.不同文化价值取向(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①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孔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体现了天是万物的主宰。孟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性与天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善。②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更是表明天与人是息息相通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将人性、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的本原“理”的高度,将三者统一起来。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强调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形成了一种注重群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是侧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规范与压制,强调个性服从并统一于共性。-16-一二三(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①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价值和冒险精神,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②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不求冒尖,甘居中庸;而西方主张人的个性张扬,积极进取,勇为人先。这种文化心理的不同也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17-一二三2.共通之处(1)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是在反对神学观念中奠定的,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以人为本”,都提倡“人”的觉醒和自我主体意识的生成,主张人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塑造了自由与责任共同担当的健全人格,个人在“绝对自由和绝对责任”中寻求着自由与责任的和谐。(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在经济合作加强的同时,文化也趋向多元融合。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坚守,是我们应该永恒坚持的理念。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整个社会才能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更能找到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现代社会需要人文精神,未来世界仍然需要人文精神。大题归纳-18-(2019四川宜宾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大题归纳-19-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