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964-2015 小麦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01.040.61B21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964—2015小麦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Rulesoffieldinspectionforwheatseed2015-05-25发布2015-07-01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1/T964—2015I前言本标准编写规则依据GB/T1.1-2009。本标准部分技术内容源于OECD《小区种植鉴定和种子田田间检验指南》(2001)。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种子管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勇敢、张英、刘五志、杨娟妮、陈西、张田、刘冰、张海波。本标准首次发布。联系方式如下:单位:陕西省种子管理站电话:029-86522181地址:西安市凤城三路1号邮编:710018DB61/T964—20151小麦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普通小麦种子繁殖和生产田的田间检验原则、要求和程序。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小麦种子繁殖和生产田的田间检验。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品种真实性genuinenessofvariety供检品种与文件记录(如品种描述、标签等)是否相符。2.2品种纯度varietypurity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株(穗)数占供检本作物株(穗)数的百分率或用一定面积内的杂株(穗)数表示。2.3特征特性characteristics品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如:株高、株形、叶色、叶形等)和生物学特性(如:抗病性、抗逆性、抗虫性、春性、冬性等)。2.4杂株率percentageofimpurities检验样区中所有杂株(穗)占检验样区本作物总株(穗)数的百分率。2.5淘汰值rejectnumber既考虑种子生产者利益又减少判定失误,把样区内观察到的杂株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在一定置信水平上作出有风险接受或淘汰种子田的数值。2.6原种basicseed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并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种子。2.7DB61/T964—20152大田用种certifiedseed由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常规种子或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杂交种种子。2.8种纯度seedpurity检验样区中本作物株(穗)占检验样区内所有植物群体总株(穗)数的百分率。3原则3.1应依照可靠的品种描述。3.2应依据不同作物和有关信息(尤其是小区种植鉴定的前控结果),策划和实施能覆盖种子田的、有代表性的、符合标准要求的取样程序和方法。3.3检验应在苗期、花期、成熟期进行,但至少应在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充分、最明显的时期检查一次(如蜡熟期)。对当时不易确认的,做出结论之前应多次进行检验。4种子田要求4.1隔离品种间间隔距离应不小于25m。4.2杂株(穗)率原种田间杂株(穗)率应不高于0.1%,大田用种杂株(穗)率应不高于1.0%。4.3种纯度节节麦、野燕麦在每公顷种子田中不得超过50株。5田间检验程序5.1检验项目主要检查隔离条件、品种真实性、杂株(穗)率、其他植物植株百分率、种子田其他情况(如倒伏、病虫、有害杂草等)。5.2田间检验时期和次数检查至少三次。拔节期检查隔离条件和杂株;抽穗期检查杂株;蜡熟期检验杂株。5.3调查5.3.1基本信息被检单位及地址;品种、类别(等级);种子田的位置、种子田的编号、面积、农户姓名和电话;前茬作物情况;播种的种子批号、种子来源、种子世代;栽培管理情况,并检验品种证明书。5.3.2隔离情况DB61/T964—20153应现场观察种子田隔离情况。包括其他作物、本作物(大田生产及自生苗)或杂草病害浸染情况等。5.3.3品种真实性随机检查100个穗或植株,确认其真实性与品种描述中的特征特性是否一致。5.3.4种纯度种子田中混有节节麦、野燕麦、黑麦、毒麦等时应估测种纯度:估测时,分区量取一定的面积,并数取所有或指定的其他植物的株数,从而估测种纯度。5.4取样5.4.1样本总样本大小(包括样区大小和样区频率)应符合4N原则:如果规定的杂株标准为1/N,总样本大小至少应为4N。5.4.2样区每样区面积至少为20m2,检查样区数目依种子田大小而定(见表1)。取样样区的位置应覆盖整个种子田,样区分布应随机、广泛。具体可参见附录A。表1种子田样区计数最低频率面积(公顷)样区最低计数25374105125147168189-102010在20基础上,每公顷递增25.5鉴定应根据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见附录B)鉴别种子田中的杂株,记录在样区中的总株数、所发现的杂株数。鉴定时如遇以下列情况,可采用如下特殊处理:a)严重的品种混杂:如果发现种子田有严重的品种混杂,检验员检查两个样区,求其平均值,推算群体,查出淘汰值。如果混杂株超过淘汰值,应淘汰该种子田并停止检查。如果没有超过淘汰值,继续检验。b)严重倒伏、长满杂草、病虫或其他原因导致生长受阻或生长不良的种子田应淘汰。如果上述情况发生较轻,应使用小区种植鉴定前控提出的证据作为田间检验的补充信息决定淘汰与否。c)在某一样区内发现了多株杂株,而在其他样区中很少发现同样的杂株,应该仔细检查穗部性状进行甄别。6结果计算与表示DB61/T964—201546.1品种纯度6.1.1杂株(穗)率杂株(穗)率按公式(1)计算。()()()100%×=株数样区内供检的本作物总数穗样区内发现的杂株率穗杂株……………………(1)6.1.2其他指标异作物、杂草、病(虫)感染分别依次按公式(2)、公式(3)、公式(4)计算。100异作物株数供检本作物总株数异作物株数(%)异作物×+=……………………(2)100杂草株数供检本作物总株数杂草株数(%)杂草×+=……………………(3)100供检本作物总株数株数)虫(感染病(%)感染)虫(病×=……………………(4)6.2淘汰值6.2.1对于品种纯度高于99.0%或每公顷低于1000000株(穗)的种子田,应采用淘汰值判定是否淘汰种子田。6.2.2淘汰值是在考虑种子生产者利益和有较少失误的基础上,把在一个样本内观察到的杂株(穗)与标准比较,作出符合要求的种子批或淘汰该种子批的决定。6.2.3总样区面积为200m2在不同品种纯度标准下的淘汰值见表2,如果杂株(穗)大于或等于规定的淘汰值,就应淘汰该种子批。6.2.4要查出淘汰值,应计算群体株(穗)数。对于行播种子田,应按公式(5)计算每公顷植株(穗)数:P=1000000M/W……………………(5)式中:P——每公顷植株(穗)总数;M——每一样区内1m行长的株(穗)数的平均值;W——行宽,单位为厘米(cm)。6.2.5对于撒播种子田,则计数0.5m2面积中的株数。撒播每公顷群体数量应按照公式(6)计算:P=20000×N……………………(6)式中:P——每公顷植株数;N——每样区内0.5m2面积的株(穗)数的平均值。6.2.6根据群体数,按照表2查出相应的淘汰值。将各个样区观察到的杂株数相加,与淘汰值比较,做出接受或淘汰种子田的决定。如果200m2样区内发现的杂株总数等于或超过表2估计群体和品种纯度的给定数目,可淘汰种子田。DB61/T964—20155表2淘汰值估计群体品种纯度标准(每公顷植株/穗)99.9%99.8%99.7%99.5%99.0%200m2样区的淘汰值6000046811198000057101424600000193347741389000002647671072041200000336087138—15000004073107171—18000004787126204—210000054100144235—240000061113164268—270000067126183298—300000074139203330—330000081152223361—360000087165243393—390000094178261424—7结果报告7.1田间检验结束后,田间检验员应及时填报检验结果单(见附录C)。7.2应根据检验结果,签署下列之一意见:a)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都符合要求,则被检种子田符合要求。b)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有任何一部分未符合要求,且通过整改措施(如去杂)可以达到要求的,整改、确认符合要求后,被检种子田符合要求。c)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有一部分或全部不符合要求,且通过整改措施仍不能达到要求,应淘汰被检种子田。DB61/T964—20156AA附录A(资料性附录)种子田检验行走路线              图A.1观察60%的田块图A.2观察60%-70%的田块图A.3观察75%的田块图A.4观察85%的田块图A.5随机观察图A.6顺时针路线DB61/T964—20157DB61/T964—20158BB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麦品种鉴定的主要特征特性B.1植株性状B.1.1芽鞘色:绿色和紫色。在芽鞘出土约1cm~2cm时目测芽鞘颜色。B.1.2幼苗生长习性:分为三类,匍匐地面:幼苗平铺于地面;直立:幼苗与地面呈直角;半匍匐:幼苗与地面呈斜角。冬麦越冬前观测,春麦5-6片叶期观测。B.1.3幼苗颜色;淡绿、绿色、深绿色。观测时间:分蘖盛期。B.1.4叶耳色:绿(白)紫(红)。在抽穗期观测旗叶叶耳颜色。B.1.5茎叶穗上的蜡质:分为无、少、多三种。在开花至灌浆期观测茎和叶。B.1.6株高:分蘖节或地面至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60cm以下为特矮,61cm~80cm为矮、半矮,81cm~100cm为中,101cm~120cm为高,120cm以上为特高。B.1.7株型: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茎的松散程度分为三类: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凑;大于30°为松散;介于二者之间为中等。B.1.8秆色:黄色和紫色。在成熟期观测茎秆。B.2叶片性状B.2.1旗叶长度:25cm以下为短,25.1cm~30cm为中,30cm以上为长。B.2.2旗叶宽度:1.5cm以下为窄,1.5cm~2.0cm为中,2.0cm以上为宽。应在灌浆期测定旗叶叶长和叶最宽处。B.2.3旗叶角度:20°以下为挺直,20.1°~90°为中等,90°以上为下披。应在齐穗后用量角器测量旗叶和穗下茎之间的夹角。B.2.4叶茸毛:分为无、有两种。应在抽穗前后观测旗叶和倒二叶、三叶片。B.3穗部性状B.3.1穗长:主穗基部小穗节至穗顶部(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6.0cm以下为特短,6.1cm~8.0cm为短,8.1cm~10.0cm为中,10.1cm~12.0cm为长,12.0cm以上为特长。B.3.2小穗密度:小穗在穗轴上排列的疏密程度,20.0以下为稀,20.1~25.0为中,25.1~30.0为密,30.0以上为特密。计数每穗的小穗数(含不育小穗),并测量穗轴长度,按公式计算密度。小穗数,15以下为少,16~20为中,20以上为多。B.3.3穗形:划分为六类。纺缍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圆锥形:穗子下大,上小。棍棒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分枝形:小穗分枝。B.3.4穗色(颖壳色):分红、白(黄)、黑、紫四种。B.3.5芒:稃尖完全不延长为全无芒;小穗稃有直芒或曲芒为有芒。B.3.6芒色:分白(黄)、黑、红色三种。DB61/T964—20159B.3.7芒长:芒长40mm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在40mm以下为短芒;芒勾曲呈蟹爪状为勾曲芒;芒卷曲长度3mm以下为短曲芒;芒卷曲长度3mm以上为长曲芒。B.3.8芒的分布:有扇形和平行形,扇形又分为宽扇形和窄扇形。B.3.9护颖:护颖的颜色分白色、红色、黑边(黑花)、黑色。护颖的茸毛分无和有。护颖的形状分披针形、椭圆形、卵形、长方形和圆形。护颖肩的形状分为无肩、斜肩、方肩、丘肩。护颖嘴(尖)形状分钝形、锐形、鸟嘴形、外曲形。护颖脊明显和不明显。B.3.10穗粒数:25以下为少,26~35为中,36~45为多,45以上为特多。B.3.11穗轴毛:无、有。B.4籽粒性状B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