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253-2015 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020B16备案号:44974-2015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2253—2015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规范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2015-02-01发布2015-03-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伟、付晓霞、史树森、田径、陈日照、毕锐、卢爱军、常春江、毕嘉瑞、李星儒、张吉辉、陈福良、刘晓莉。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1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双斑萤叶甲发生数量和发育程度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发生程度分级,以及测报资料的收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双斑萤叶甲的系统测报调查。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越冬卵hibernatingeggs成虫产卵后,卵不继续发育孵化出幼虫,而以卵越冬,称为越冬卵。2.2百株虫量numberofinsectper100plants100株植株上的害虫数量(头)。2.3有虫株率ratioofplantswithinsects有害虫的植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2.4被害株率ratioofdamagedplants害虫为害的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2.5发生盛期periodofhighpopulation昆虫某虫态累计发生量达发生总量的16%、50%和84%的时间分别为该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从始盛期至盛末期一段时间为该虫态的发生盛期。2.6被害指数damagedindex用以表示植株被害的严重程度,采用式(1)计算4A3B2CD4PI+++×=........................................................................(1)式中:I——被害指数A——有1/2以上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B——有1/4~1/2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C——有1/4以下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D——叶片部分轻微被食害的株数P——调查总株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22.7系统田fieldforsystematicinvestigation为系统调查害虫在某一地区的发生规律而设立的长期调查样区1)。2.8系统调查systematicinvestigation为掌握害虫种群自然消长动态,在系统田内,采取定点、定时、定内容的方法进行的连续调查。2.9大田普查fieldinvestigation为了解害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调查。2.10棋盘式取样法chessboardsamplingmethod将田块划成等距离、等面积的方格小区,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区取一个样点,相邻行的样点交错分开。2.11五点取样法five-pointsamplingmethod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2.12双对角线取样法doublediagonalsamplingmethod对角线取样法的一种,在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2.13发育历期developmentalduration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态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3虫情调查3.1系统调查3.1.1越冬卵调查3.1.1.1调查时间一年进行2次,分别在10月上、中旬和翌年的4月中、下旬。3.1.1.2地块选择在双斑萤叶甲喜食的农作物和荒草地进行调查,作物包括大豆、玉米、高粱和谷子等,每种作物田调查2块~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荒草地在果园或林地内选择2块~3块。3.1.1.3取样方法在调查田块内采取棋盘式取样法,每田块取样10点,以植株根部为取样中心,每样点33cm×33cm,取土样深度为10cm,并做好标记。3.1.1.4调查方法采用筛查法。1)能够代表该地区该种害虫的发生情况、自然环境和土壤生产力等。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33.1.1.4.1漂洗与过滤在土样中加入适量清水,静置30min,然后倒入3层分样筛中用流水冲洗,分样筛孔径分别为20目、45目和65目,卵和细土粒就留在65目的细筛上。3.1.1.4.2去杂将过滤出的卵和细土粒倒入10%NaCl溶液的容器中,静置5min。卵和杂物一起浮起,土粒沉淀下来,将上层含有卵的漂浮物倒入65目的细筛中。将这些漂浮物再用清水冲洗、浸泡,静置5min。在清水中,将漂浮物去除。3.1.1.4.3鉴别与记录将含卵的沉淀物晾干后在显微镜下鉴别,鉴别特征见附录A中表A.1和图A.1,记录双斑萤叶甲的卵粒数,计算卵粒数每平方米和平均卵量每平方米载入附录B表B.1。3.1.2幼虫和蛹的调查3.1.2.1调查时间幼虫从5月末到7月中旬,蛹从6月中旬到7月末,每5天进行1次调查。3.1.2.2地块选择见本标准3.1.1.2越冬卵的调查。3.1.2.3田间管理调查期间不施用杀虫剂,耕作管理方法同其他大田。3.1.2.4取样方法在调查田块内采取五点取样法,以植株根部为取样中心,每样点33cm×33cm,取土样深度为15cm,将土样带回室内。3.1.2.5调查方法3.1.2.5.1观察仔细观察土样中的植株根系,发现有幼虫和蛹,小心用镊子将其取下并记录,之后土样倒入水盆中,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幼虫和蛹浮起于水面。3.1.2.5.2记录挑取幼虫和蛹,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别,鉴别特征见附录A中表A.2、A.3和图A.1,记录幼虫和蛹的数量载入附录B表B.2。3.1.3成虫调查3.1.3.1调查时间从6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基本消失为止,每5d调查1次。3.1.3.2地块选择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4见本标准3.1.1.2越冬卵的调查。3.1.3.3田间管理见本标准3.1.2.3幼虫和蛹的调查。3.1.3.4取样方法在调查田块内采取双对角线取样法,每田块取9点。3.1.3.5调查方法3.1.3.5.1观察法玉米和高粱等高秆植株采用观察法。3.1.3.5.1.1观察要求每点调查20株,共调查180株,观察鉴别植株上的双斑萤叶甲成虫,鉴别特征见附录A中表A.2和图A.1。3.1.3.5.1.2记录与统计记录成虫数量、有虫株数、被害株数,统计有虫株率、被害株率、百株虫量,数据载入附录B表B.3。3.1.3.5.2网捕法大豆和水稻等矮秆植物采用网捕法。3.1.3.5.2.1标准扫网网口直径33cm,网袋网眼目数为40目,网口至网底长66cm,手柄长1.0m~1.3m。3.1.3.5.2.2网捕要求每点扫20网,往返一次为1网,顺垄沟扫,扫动距离为3m,每样点扫4垄。3.1.3.5.2.3记录与统计根据扫网的直径和扫动距离,计算每样点扫过的株数。记录捕虫网内成虫数量、雌虫、雄虫数量,雌、雄成虫鉴别特征见附录A表A.2,统计被害株数、被害株率、雌雄比例和百株虫量,数据载入附录B表B.4。3.2大田普查3.2.1调查时间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在双斑萤叶甲成虫发生盛期进行大田普查,同一地区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3.2.1.1地块选择综合考虑当地作物种类、种植区域、生态条件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每种作物调查田块数量应不少于10块,选有代表性田块,均匀布点,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3.2.1.2取样方法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5采用双对角线取样法,每田块取样9点。3.2.1.3调查方法3.2.1.3.1方法方法同本标准3.1.3.5。3.2.1.3.2记录记录成虫数量、调查株数、不同受害程度的植株数、被害株数。3.2.1.3.3统计统计被害株率、百株虫量和被害指数,数据载入附录C表C.1,以及成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加权平均被害株率、百株虫量和被害指数,数据载入附录C表C.2。3.3发生程度分级以双斑萤叶甲有虫株率或被害指数表示发生程度,分为轻发生(1级)、中等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中等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五级,分级标准见附录C表C.3。4测报资料收集4.1作物种植管理资料在双斑萤叶甲为害期结束后,将当地作物的种植面积、播种期和作物品种等相关数据载入附录D表D.1。4.2气象资料5月上旬越冬卵发育开始,记录当地气象台或气候观测站的主要气象要素旬平均实测值,并载入附录D表D.2。5数据汇总与上报各级测报站点每5d将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6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双斑萤叶甲种类描述与识别A.1分布于危害双斑萤叶甲分布与危害情况见表A.1。表A.1分布与危害分布双斑萤叶甲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玉米、高粱、豆类、苜蓿、白菜、马铃薯、辣椒和棉花等。危害为多食性害虫,成虫取食叶片和花穗,咬成缺刻或孔洞,受害处渐变成白色至黄褐色,形成枯斑,使叶片的光合作用受阻,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降低产量与品质。A.2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不同虫态形态特征描述见表A.2,不同虫态及危害状的彩图见图A.1。表A.2形态特征描述虫态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mm~4.8mm,宽2.0mm~2.5mm,长卵形,棕黄色有光泽。头、前胸背板颜色较深,有时橙红色,鞘翅淡黄色,基半部有一个近于圆形的淡色斑,周缘为黑色,淡色斑的后外侧常不完全封闭,它后面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色带纹模糊不清成完全消失。鞘翅缘折及小盾片一般黑色。触角11节,基部1~3节褐黄色。复眼卵圆形,明显突出。小盾片三角形,无刻点。鞘翅被密而浅细的刻点,侧缘稍膨出,端部合成圆形。雄虫末节腹板后缘分为3叶,雌虫则完整。卵椭圆形,淡黄色至红棕色,长约0.6mm,宽约0.4mm。卵壳表面有6边形的网纹。幼虫共3个龄期。长形,初孵幼虫淡黄色,随着龄期的增加,体色渐变为黄色。体表具有排列规则的瘤突和刚毛,腹节有较深的横褶。头部具触角一对,上颚具3个小齿。胸部3节,各具足一对,前胸背板骨化,颜色较深,腹部稍扁,共9节,自第3节以后明显变宽。末腹节黑褐色,为一块铲形骨化板,端缘具较长的毛,这是区别于其他幼虫的一个重要特征。幼虫在行动时,体节伸缩幅度很大。蛹长2.8~3.5mm,宽约2.0mm,黄色,体表具刚毛。前端为前胸背板,头部位于其下,小盾片三角形,前后翅位于两侧,前翅覆盖在后翅上,后胸背板大部分可见,腹部9节,1~7节各有气门一对,第九节末端有一对稍向外弯的刺。腹面可见头部、足、翅及部分腹节。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71、成虫(浅色型)2、成虫(深色型)3、卵4、幼虫5、蛹6、危害状图A.1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与危害状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53—20158A.3发育历期双斑萤叶甲不同龄期幼虫发育特征见表A.3,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见表A.4。表A.3各龄幼虫特征龄期特征1龄头宽0.19mm~0.23mm,体长约2.0mm;2龄头宽0.29mm~0.32mm,体长约5.0mm;3龄头宽0.42mm~0.45mm,体长约10mm,最长可达11.2mm。老熟幼虫化蛹前身体变短、变粗,并稍弯曲。表A.4发育历期饲养条件卵期(d)幼虫期(d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