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746-2015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07.060A47备案号:44826-2015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2746-2015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Constructionandassessmentguidelinesforprototype-county(city/district)of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2015-02-15发布2015-04-15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746-2015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建设原则..........................................................................24.1安全第一......................................................................24.2政府主导......................................................................24.3预防为主......................................................................24.4科技支撑......................................................................25建设内容..........................................................................25.1组织保障......................................................................25.2风险预防......................................................................35.3监测预警......................................................................45.4信息发布......................................................................45.5应急管理......................................................................56评价..............................................................................7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8DB32/T2746-2015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江苏省气象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南京市浦口区气象局、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濮梅娟、赵洪斌、郭松平、王筛祥、商兆堂、陈红兵、朱筱英、周红缨、王业成、邱斌、王明江、张旭晖、何婧、高玚、刘晓倩、刘松平。DB32/T2746—20151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建设原则、建设内容与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县(市、区)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6376-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GB/T2796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3术语和定义GB/T26376-2010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防灾disasterprevention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预防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2减灾disasterreduction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3气象灾害meteorologicdisasters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龙卷风、冰雹、霜冻、连阴雨、雾、霾等造成的灾害。3.4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modificationDB32/T2746—20152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3.5应急预案contingencyplan为预防和减轻灾害而预先制定的组织指挥、预警预报、信息管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应对方案。3.6应急演练emergencyresponseexercise模拟灾害发生情境,进行预案启动、指挥协调、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生活和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模拟和演习。3.7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评估灾害风险,制定和实施减轻灾害风险的政策和措施。4建设原则4.1安全第一示范区建设应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和损失。4.2政府主导示范区建设应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体,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4.3预防为主示范区建设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工程防御、科普培训等预防工作,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4.4科技支撑示范区建设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5建设内容5.1组织保障5.1.1组织管理5.1.1.1应加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5.1.1.2应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制定建设与考核标准。DB32/T2746—201535.1.1.3应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制定建设与考核标准。5.1.2保障措施5.1.2.1应设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5.1.2.2应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5.1.2.3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地方政策文件。5.1.2.4应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5.1.2.5应将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5.1.2.6应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5.1.2.7气象主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5.1.2.8应建立财政支持的气象灾害保险制度。5.2风险预防5.2.1风险管理5.2.1.1应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制度。气象、民政等部门定期开展以村(社区)为单位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与薄弱环节,加强人群密集公共场所的隐患排查。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5.2.1.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临界致灾条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精细化到村(社区)的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隐患分布图、风险分布图和风险区划图,确定影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和防御重点区域。5.2.1.3应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治理制度,制订隐患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和措施,及时督促治理。5.2.2防御规划5.2.2.1应编制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5.2.2.2宜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5.2.3预防措施5.2.3.1应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水库、河道、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等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5.2.3.2应加强基层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5.2.3.3应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5.2.3.4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的雷电防护装置应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5.2.3.5应有人工影响天气专用设备和专业队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应符合有关标准化建设规定。5.2.4防灾科普5.2.4.1应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气象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2.4.2应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DB32/T2746—201545.2.4.3宜建设气象科普馆(基地),乡(镇、街道)应利用现有设施或公共文化场所设立科普活动场所,村(社区)应设立科普宣传栏。5.2.4.4宜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培训的网络平台,应制作或引用适用本地需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应编制适合不同群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教材。5.2.4.5气象主管机构应有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培训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5.2.4.6应组织对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对象等群体开展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防御知识培训。5.2.4.7应结合“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安全宣传月”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5.2.4.8中小学校应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或课外教育内容。5.2.4.9应编制村(居)民气象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白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本村(社区)的气象灾害隐患点、避险场所、防灾物资分布图,应急救助电话等。5.2.4.10村(社区)应组织居民及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参加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活动。5.3监测预警5.3.1综合监测5.3.1.1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增加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密度,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和数据传输时效。宜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5.3.1.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划定影响本地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警戒区,建立气象灾害监测早期报警、临近报警和实时报警系统。5.3.1.3应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气象、农业、水文、国土、环境等灾害监测实况信息。5.3.1.4应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5.3.2预报预警5.3.2.1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系统。5.3.2.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开展精细化预报,制作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预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5.3.2.3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开展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提高强降雨、大风、雷电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5.3.2.4气象主管机构宜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确定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影响等级,制作分区、分类、分时的精细预警。5.3.2.5气象、水利、住建、城管、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应共同开展暴雨洪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