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40B60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277—2014樟子松造林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afforestationof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2014-04-02发布2014-06-02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277—2014I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1DB21/T2277—2014II前言本标准与国家标准(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DB21/T2052-201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比较,各个技术环节进行了细化、量化,增加了符合我省樟子松造林生产的实用性技术和参考性资料。——增加了名词术语;——增加了容器苗造林等。本规程从实施之日起,代替DB21/T2052-201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樟子松部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要求编制。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尤国春、宋晓东、杨树军、肖巍、安宇宁、曹宇、张莉莉、宋鸽、赵荣军、于世河、赵国军、刘长全、刘敏、张栢习、韩辉、刘淑玲、徐贵军、孙海红、张日升、刘建华。DB21/T2277—20141樟子松造林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技术、幼林抚育及管护、检查验收和造林技术档案等方面的技术内容和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T1607-2003造林作业设计规程DB21/T2052-201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樟子松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为欧洲赤松的地理变种。在中国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北纬50°以北)和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是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3.2造林在宜林地、采伐迹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栽植等措施形成、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3.3植苗造林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3.4覆土防寒在造林后的一、二年内,于秋末冬初进行埋土防寒,翌年土壤解冻时撤除。一般苗龄小于4年生(含4年生)的均需防寒。3.5DB21/T2277—20142有林地补植为提高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以及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和森林多功能效益而在有林地上补植苗木的过程。3.6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3.7良种壮苗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好、纯净饱满、发芽率高,能使后代林木保持优良品质的种子。壮苗是根茎比合理、长势旺盛、没有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苗木。3.8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种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80%(不含)以上的森林。3.9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等。3.10整地植苗前,清理造林地上有碍于造林作业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以蓄水保墒、消除板结、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而进行的局部或全面的翻松土壤措施。3.11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动植物等有害生物。3.12造林成活率以小班或造林地块为单位,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具有成活苗木的种植点数与作业设计的总种植点数的百分比。造林株数以穴为单位计算。3.13割灌除草在幼树生长旺期,有目的割(铲)除部分灌木和杂草,为苗木创造良好的水分和养分吸收空间,使其能够茁壮生长的作业方式。DB21/T2277—201434造林作业设计4.1设计对象国有林场造林、重点工程造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形式的造林,应按有关要求进行造林作业设计。4.2设计依据造林作业设计依据为林业主管部门批复的造林规划、计划和造林项目实施方案、经批复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以及相关规定等。4.3设计内容在造林地调查和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造林典型设计或造林模式设计,提出造林用工、苗木、肥料和费用等的安排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或措施。具体程序和内容按照LY/T1607—2003、GB/T18337.3的规定执行。5造林地及造林苗木5.1造林地栽植樟子松,应选择土层较厚的(>40cm)山地、丘陵地及风沙地;不宜选择内陆的盐碱地,沿海的沙岸、岩岸栽植,也不适宜在山区土层极薄(<20cm)的石(砾)质山地栽植。5.2造林苗木5.2.1裸根苗樟子松使用裸根苗质量分级规定的Ⅰ、Ⅱ级苗木(见附录A)。其它混交树种见DB21/T2052-201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5.2.2容器苗樟子松使用容器苗质量等级规定的Ⅰ、Ⅱ级苗木(见附录A)。其它混交树种见DB21/T2052-201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6造林技术6.1树种配置和栽植密度6.1.1配置原则与方式6.1.1.1配置原则a)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应因地制宜地营造混交林。b)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和营林目的,选择樟子松与其它针叶树种混交、与阔叶树种混交、与灌木树种混交。樟子松混交林可采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营造生态公益林混交林的比重应在30%以上。c)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适当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d)人工更新时,宜保留目的天然幼树,使之形成混交林。DB21/T2277—201446.1.1.2配置方式6.1.1.2.1正方形配置适宜于用材林。6.1.1.2.2长方形配置适宜于平原地区造林以及机械化造林。6.1.1.2.3品字形配置适宜于生态公益林。6.1.1.2.4群状配置适宜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营造生态公益林。6.1.1.2.5不规则配置适宜于石质山地和林冠下造林及生态公益林。6.1.2造林密度根据林种、混交树种和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造林地上有幼树的,可根据造林目的和幼树的数量和分布格局以及幼树树种的混交特性,纳入初植造林密度。初植密度标准一般为825株/hm2~3300株/hm2,株行距为1.0m×3.0m,1.5m×2.0m,2.0m×2.0m,1.0m×4.0m,2.0m×3.0m,2.0m×4.0m,1.0m×6.0m,2.0m×6.0m等。6.2整地6.2.1一般原则应根据林种、树种、造林方式和地形地势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在整地前进行林地清理,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和造林条件。沙地在造林前可以不整地,随整地随造林。6.2.2造林地清理6.2.2.1适用条件适用于杂草灌木丛生、堆积有采伐剩余物,不进行林地清理无法整地或整地很困难的造林地。林地清理时应保留林地上的苗木、幼树。林地清理分为带状清理、团块状清理和全面清理三种方式。6.2.2.2带状清理a)窄带:割带1m,保留1m。适用于灌丛矮、密度小的阳坡,及营造耐荫性树种的造林地。b)中带:割带3m,保留1m。适用于缓、斜坡,灌木中等密度的造林地。c)宽带:割带4m以上,保留带不宽于3m。适用于灌丛较高、密度大或营造喜光树种。6.2.2.3团块状清理以栽植点为中心,对半径0.5m范围内的杂草、灌木进行清理。6.2.2.4全面清理DB21/T2277—20145仅适用于有比较严重病虫害的造林地。6.2.3整地方式6.2.3.1穴状整地适用于各林种、各树种和各立地条件,尤其是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的造林地整地。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种和立地条件而异。一般情况下,穴径和穴深均在30cm左右,大苗造林或土壤板结时,可加大到40cm以上。6.2.3.2带状整地适宜于山地缓坡、丘陵和草原区的各林种的造林地整地,但不适宜于有风蚀的地区。其中,山地、丘陵带状整地要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带状整地规格为带宽60cm以上,深度40cm以上。带长根据地形确定,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长为0.5m~1.0m自然植被。6.2.3.3开沟整地开沟整地为带状整地的一种。在平缓或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上,利用机械开沟,宽50cm~60cm、深20cm~30cm,沟间距采用设计行距。6.2.3.4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地整地。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一般为0.6m~1.0m,短径略小于长径,深度为30cm以上。6.2.3.5全面整地适用于地势较平坦处的、周围有防护林保护的、不产生风蚀的林农间作地。全面整地连片面积不能过大,深度30cm以上。6.2.4整地时间a)在造林一个月前或上年秋、冬季进行整地。在有冻拔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可以随整随造。b)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也可随整随造。6.3造林时间6.3.1春季樟子松造林以春季造林为主。苗木可为裸根苗、容器苗。造林宜在苗木刚要萌动时进行,顶浆造林。一般为4月上、中旬。6.3.2雨季以容器苗造林为主,注意雨情动态,适时造林。以下过透雨后,出现连阴天时为最好时机。一般为6月~8月份。6.3.3秋季秋季造林必须在秋末冬初,苗木停止生长后、土壤结冻前进行。一般为9月~10月份。DB21/T2277—201466.4造林方法6.4.1裸根苗造林6.4.1.1缝植沙地栽植樟子松多采用植苗锹开缝栽植。造林前一定要对苗木根系进行适当修剪,并蘸好泥浆,确保苗木根系不失水;栽植时,严防窝根、并适当深栽。6.4.1.2穴植(含小坑靠壁法)穴植可用于栽植各种裸根苗。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苗木直立,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覆土再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即:三埋两踩一提苗。6.4.1.3沟植主要用于开沟整地的造林地造林。按一定的株距,将苗木栽于沟底避风处,填表层湿土栽植。6.4.2容器苗造林一般采用挖穴栽植法。栽植3天前,容器苗应先灌足水,栽植时随起随栽。栽植技术与裸根苗基本一致,把容器苗轻放入穴中,埋土踏实。但不需提苗,保证土坨完整。栽植时要去掉苗木根系不易穿透或不易分解的容器。容器苗造林可不受季节限制。6.4.3大苗(树)造林适用于绿化及农田、牧场防护林等大苗栽植。春季、雨季采用大容器杯苗或采用移植桶移栽幼树进行造林;冬季可采用冻树坨或大容器杯苗造林。挖取树坨前,应适当修剪底枝1轮~2轮。7幼林抚育及管护7.1浇水造林时或造林后,视墒情及时浇灌。为保证新造林地的浇灌,可以根据条件建立浇灌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技术。7.2补植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在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植,补植应用同龄苗木。7.3抚育7.3.1抚育次数造林后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对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等,要及时割除。连续进行3年~5年,每年为1次~3次,前期多次,后期少次。对于实行林农间作的,可以结合间作进行抚育。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