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阐释过渡时期提示: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2.实施“一五”计划(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思考“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提示:①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②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③历史原因:原来的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④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3.完成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辨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1960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分析对“八字”方针的认识提示:①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②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2)“大跃进”运动①时间:1958年。②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③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影响:“大跃进”大炼钢铁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等历史教训。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3)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②内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③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混乱。辨析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提示:①“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②“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4)国民经济的劫难①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②表现: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③结果: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分析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提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易错辨析1.“一五”计划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辨析】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2.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合作社都使得所有制发生了变化【辨析】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易错辨析3.“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辨析】“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一大二公”,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4.“文革”结束意味着“左”倾错误结束【辨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典例1(2018·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时间“1953年”不符,A项错误;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B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D项正确。【答案】D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1(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B【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2(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D项错误。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典例2(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答案】B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3(2014·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C【解析】“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4(2019·四川雅安三模)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C【解析】由材料“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可知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故选C项;改变农业落后面貌需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策略,排除B项;“打破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基础训练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DB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基础训练3.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4.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