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023-2014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020.20B05备案号:41817-2014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2023—2014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Thetechnicalstandardofresistanceidentificationtophytophthorablightforpepper2014-02-28发布2014-04-30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梅、韩玉珠、张浩、马贵龙、王薇、赵欣欣、刘朴、王雪。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1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室内抗性鉴定、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以及鉴定记载表格。本标准适用于辣椒(CapsicumannuumL.)资源对疫病抗性的室内鉴定及评价。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辣椒疫病pepperphytophthorablight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主要为害根、茎、叶片和果实,病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发病水渍状,暗绿色,潮湿时表面有白色霉层症状的辣椒病害。参见附录A2.2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2.3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scale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2.4接种体inoculm用于接种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2.5接种悬浮液inocululnsuspension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2.6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2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2.7病情指数diseaseindex(Dl)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3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1培养基制备燕麦培养基:将30g燕麦片加入600mL蒸馏水,加热至45℃~50℃,制成匀浆。再加入已溶化20g琼脂的400mL蒸馏水,高压灭菌(121℃,30min)。3.2病原物分离从发病植株叶片、茎基部或分枝处及病果的典型病斑上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疫病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后,进行分离物纯化。3.3病原物致病性测定在燕麦培养基上培养纯化的分离物,培养种菌接种于健康辣椒叶片或果实上,诱发产生辣椒疫病典型症状,从接种发病部位分离获得辣椒疫霉菌,再纯化,显微观察、描述、记录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态特征。3.4病原物保存辣椒疫霉病菌接种于燕麦斜面培养基上,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7d后,置4℃~8℃冰箱内保存;或在斜面上加一层灭菌矿物油(超过斜面顶部1cm),置冰箱或室温下保存。3.5接种体繁殖和制备3.5.1接种体繁殖常用繁殖方法:将辣椒疫霉病菌接种在燕麦培养基上,于25℃下培养7d,在28℃下日光灯照射48h诱发孢子囊。3.5.2接种悬浮液制备培养基平板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后加入无菌水,用玻棒或毛笔刮动平板培养基表面收集菌丝和孢子囊。收集的培养物置于5℃下30min,置于室温(20℃~24℃)下3h诱发游动孢子的形成和释放。两层纱布过滤后得孢子悬浮母液,并用血球计数板镜检配至所需接种浓度。4室内抗病性鉴定4.1鉴定室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4.2鉴定设计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3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重复3次,每一处理10株苗。4.3鉴定对照材料设高抗品种为抗病对照品种,设当地易感病品种为感病对照品种。4.4鉴定材料育苗4.4.1种子消毒鉴定种子在l0%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5min~l0min,清水冲洗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28℃催芽,播种于育苗钵内。4.4.2育苗基质育苗基质为草炭:蛭石:菜田土=2:1:1,经134℃高温蒸汽灭菌30min。4.4.3育苗在日光温室里育苗,室内温度为20℃~25℃,每钵1苗。4.5接种4.5.1接种时期辣椒幼苗6~7叶期接种。4.5.2接种体浓度5×103个孢子囊/mL。4.5.3接种方法采用喷雾接种法。用小型手持喷雾器将接种液均匀地喷于辣椒叶片正、反两面欲下滴为止。4.5.4接种后管理将植株置于25℃~28℃的鉴定室内,夜间温度不低于15℃,每日光照10h~12h,适时浇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100%。5病情调查5.1调查时间接种后7d~8d调查病情。5.2病情级别划分病情级别划分见表1。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4表1辣椒疫病抗性室内鉴定病情级别的划分病情级别症状描述0无症状1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以下,白霉状病斑模糊不清2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2/3,白霉状病斑较为明显,分散不连片3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白霉状病斑连片,叶片开始变黄白4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霉层浓厚,由叶缘向里变褐5叶片变褐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叶缘上卷5.3调查方法按幼苗病情级别划分调查接种株发病情况,记载单株病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DI)。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100)(´´´=åSNnsDI...................................(1)式中:DI—病情指数s―各病情级别代表数值;n―各病情级别病株(叶)数;N一调查总株(叶)数;S―最高病情级别代表值。注: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6抗病性评价6.1抗病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3次重复病情指数(DI)的平均值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表2辣椒疫病抗性的评价标准病情指数(DI)抗性评价DI=0免疫(I)0<DI≤10高抗(HR)10<DI≤30抗病(R)30<DI≤50中抗(MR)50<DI≤70感病(S)DI>70高感(HS)6.2鉴定有效性判别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50),该批次疫病抗性鉴定视为有效。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57鉴定记载表格辣椒疫病抗性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表3。表3辣椒疫病抗性鉴定结果记载表病情级别编号品种/种质名称来源重复区号012345病情指数平均病指抗性评价ⅠⅡⅢ播种日期接种日期接种生育期调查日期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6AA附录A(资料性附录)辣椒疫病病原菌的相关资料A.1分类地位辣椒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属管毛生物界(Stramenopila),卵菌门(Oomycot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DeBary)。A.2形态描述菌丝无隔膜,丝状,有分枝,偶尔呈瘤状或结节状膨大,寄生于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菌丝直径为5μm~7μm。无性繁殖形成不分枝或单轴分支的孢囊梗,无色,丝状,顶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长圆形或扁圆形,无色单胞,顶端乳头状凸起明显,偶有双乳突。孢子囊大小(21~51)μm×(22~34)μm,孢子囊成熟脱落具长柄,平均柄长6.6μm。孢子囊在植株病果上或蒸馏水水培时易形成,在固体培养基上23℃~28℃培养10d~15d后也可形成。在油菜琼脂培养基上也可形成大量孢子囊。藏卵器球形,淡黄色至金黄色,直径15.5μm~28.9μm,雄器围生,扁球形,直径14.4μm~16.7μm。卵孢子球形,浅黄色至金黄色,直径15μm~28μm。厚垣孢子球形,单胞,黄色,壁平滑。病菌生长发育温度10℃~37℃,最适温度28℃~32℃,致死温度50℃5min~10min。A.3寄主范围辣椒疫霉病菌可以侵染茄果类和其他种类,如辣椒(CapsicumannuumL.),茄子(SolanummelongenaL.),木瓜(ChaenomelessinensisKoehne),黄瓜(CucumissativusL.),南瓜(CucurbitamoschataDuch.exPoir.),石竹(DianthuschinensisL.),胡椒(PipernigrumL.),豇豆(Vignaunguiculata(Linn.)Walp),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此外,还可侵染葱蒜类蔬菜如洋葱(AlliumcepaL.),菜豆属(Phaseolus)植物。A.4病害症状症状:叶片发病多在边缘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破碎。茎基部和茎节分叉处发生成段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茎部多在近地面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易凋萎死亡。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A.5传播途径辣椒疫霉病菌主要借助雨水和灌溉水、气流传播扩散。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023—20147A.6辣椒疫霉病发生规律A.6.1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残留在地上的病残体内越冬,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条件合适萌发并侵染植物的根系或地下部分,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经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到植物地上茎叶果实引起发病。田间表现明显的发病中心,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的孢子囊,借助气流和雨水扩展,病菌可直接侵入或伤口侵入。A.6.2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A.6.2.1温度辣椒疫霉病菌孢子囊在20℃~30℃时适合产生,25℃左右最适合游动孢子产生和侵入,适温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病情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越高,发病越重;当日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情指数急剧升高,病害发展很快,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病害发展缓慢。一般20℃~30℃和高湿条件下该病流行。A.6.2.2湿度辣椒疫霉病菌侵染需要一定的空气湿度,游动孢子产生和侵入需要有水滴存在。温室内湿度大,导致游动孢子侵染率增大;湿度小,早晚结露少且时间短,游动孢子侵染几率降低。因此,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速上升,或灌水量大,次数多,病害易流行。相反,常年干旱少雨年份,7~8月田间大水漫灌,次数多,病害迅速蔓延,枯死率一般100%。因此,在干旱地区或干旱条件下灌水是重要传播途径。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h~6h,病菌即完成侵入,潜育期2d~3d.A.6.2.3温室管理温室内的辣椒周年可以发生此病,温室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相对湿度大、种植密度大、施肥不合理、灌水量过大等,都有利于发病,而空气潮湿、气温在20℃~30℃时,疫霉病易于流行。卵孢子和孢子囊作为病害传染源,具有很强的传播感染能力,靠空气流动和雨水、灌溉水传播,在叶表遇水萌发侵染。田园不卫生,连茬或连套种植,以及根茬过多,地势低洼积水,过于密植,施肥未经腐熟或施氮肥过多等均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因此,及时有效防治和摘除病叶,搞好田间卫生,可减少传播感染。A.6.3发生特点A.6.3.1病害发展与叶位的关系从叶位及生长时期的角度看:辣椒疫霉病经常最先在第6~10叶位的叶片上发病。辣椒不同生长阶段,对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