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集群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档资源★★★摘要:关于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及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主流,许多文献探讨了如何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如何依托集群的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现企业国际化。本文归纳和梳理了集群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了集群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关键词:集群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集群(cluster)理论可以追溯到Marshall(1922)对于中小企业产业区(industrydistricts)的研究。按照MichaelE·Porter(2000)的定义,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关于集群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集群的定义、集群的分类、集群产生的原因、集群形成之后对于经济和集群内企业的影响,以及集群的周期性发展变化等等。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一般都是把集群看作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并分析集群环境下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和所获得的竞争优势。研究者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集群是如何驱动企业走向国际化,企业如何借助集群的力量走向国际化,政府应该如何制定对应的政策帮助集群本身和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等等。从表面上看,集群强调的是区域集中经营,而国际化强调的是全球经营,这两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是MichaelE·Porter(2000)指出,在全球经济中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地方性的、远距离的、对手无法匹敌的东西——知识、关系和促进因素;全球性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当地。王缉慈(2002)认为在全球化视角下,地方企业集群的发展既是对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又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集群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产业重新分工的趋势,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当地的集群有效地融入到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企业应该学会如何充分地运用所在集群的资源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集群系统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集群是由不同的企业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集群作为一个系统首先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跨国企业的进入、政府政策的干预等等,这些外部因素除了影响集群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之外,也会对集群内的组成企业产生间接的影响,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机会。学者们根据集群诞生的机制以及内外部因素的不同而对集群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特殊的类型特点对于企业国际化有着不同的影响。集群的内部微观环境会对内部企业产生直接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使集群内企业可以通过获取集群资源来克服企业的劣势,赋予集群企业特殊的竞争优势。如图1所示。(一)集群创造企业国际化的机会作为一个存在于开放经济环境中的系统,无论是内生型还是外生性的集群都不可避免地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作用,而外部的因素也正是通过这种开放性影响集群的功能和结构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文献对外部因素的考察集中在跨国企业上,如Markusen(1996)、Rugman(1995)和Verbeke(2000)。需要注意的是跨国企业有可能直接参与到集群的内部活动当中,或者从一开始就在集群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相对于集群内部开展国际化的那些企业而言,在本文中仍然将跨国企业看作是集群的外部参与者。总的来说,跨国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使集群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突破区域化的****走向全球化;跨国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技术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和专门化的人才。具体而言,王莹(2004)认为跨国企业的一个重大作用是使集群个体丰富化,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集群内企业的国际化产生影响:打破了集群封闭的状态,为本土企业进入国际化网络提供了可能性和示范作用;促进了集群内部的有序性,使本土企业有机会和跨国企业在价值链上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跨国企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本土企业提升了自己在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跨国企业培养的本土化人才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人才来源。与此相似的,俞毅(2005)提到跨国公司能打破东道国集群发展中的锁定现象,并且跨国公司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及其相关的技术溢出使得集群企业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等手段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而任胜刚(2004)认为跨国企业通过海外市场需求、区外资金注入、软环境的创造等方面在集群中起到了企业孵化器(Incubator)的作用,黄德春、刘志(2006)进一步指出所孵化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国际化经营当中。(二)集群类型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集群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集群内的企业国际化过程也会不一样。在涉及集群和国际化关系的相关文献中,国外有代表性的集群分类是Markusen(1996)的观点,他提出了四种典型的产业区类型:马歇尔式工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组成,这些子公司可能是高科技,也可能是低成本的制造和加工机构组成;国家力量依赖型的产业区。我国学者王缉慈(2001)将我国目前国内的集群分为五类: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智力密集地区;乡镇企业自发发展起来的集群,面临着外资进入诸多问题;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已经吸引了知名的跨国公司,由于本地化的需求,带来或即将带来一系列配套企业,可能形成较大的企业集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此外,李新春(2002)对广东的企业集群分类如下:历史形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分析这几种分类法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跨国企业对于集群的性质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等这样的集群里面,相当多的企业是属于天生国际化企业,即企业成立之初就实现了国际化;基于资源和成本优势,某些集群内部的企业更容易嵌入到国际生产价值链中,这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动力;内生型集群早期的国际化动力相对比较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也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化压力。(三)集群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影响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如何克服各种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劣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集群可以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有利的资源帮助企业克服劣势。表1总结了一些相关文献的观点。集群也可以赋予企业不同于集群外企业的特殊竞争优势。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组织理论指出,集群是克服企业内部组织低效与组织外部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性的办法,因此可以通过降低交易费用等各种方式赋予集群内企业特殊的优势。这些优势对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傅京燕(2005)认为,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任胜刚(2005)认为集群至少在两个方面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专业化分工的协作网络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提供了成本上的优势。当地企业可通过低成本战略迅速打入国际市场。集群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往往形成了区域的创新网络,集群内部的知识外溢使区域内的企业能够与其他企业、大学、中介结构、商会组织形成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创新,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因此集群内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战略发挥技术创新的所有权优势而立足于全球竞争的舞台。蔡宁、杨旭(2002)进一步指出,众多小企业与服务单位和政府机构群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使集群内部的企业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中洞察市场环境以及快捷反应和应变能力。广东中山小榄的五金企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企业集群以及佛山石湾的陶瓷企业集群,都已经形成了集设备制造、工艺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及产品生产和销售一体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关系提升了集群内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洞察力以及快速反应和应变的能力,这些企业已在全球产业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除了获取成本和创新上的竞争优势之外,集群声誉也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获得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品牌和市场优势。蔡宁、杨旭(2002)指出,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集群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发挥“集群效应”。D·McHardy等(2005)通过一个实证研究指出集群声誉(thereputationofthecluster)对于企业国际化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减少新企业的部分支出,如广告费用促销费用等;推动企业获取更高的价值或占据行业的高端;使企业容易被顾客发现。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通过商会制定了统一的企业行为准则,集群内企业共同遵守一致的行动,共享“集群效应”实现对外的差异性。结论和讨论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相关的文献较好地解释了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影响集群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以及集群如何赋予企业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中开展竞争。因此引入跨国企业对于集群升级和推动企业国际化有着积极意义;而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参与集群的方式来实现国际化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但相关的研究还是有待深入,如集群的非正式制度和关系网络对于海外市场的扩展也许会有反作用;同时没有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集群的变迁对于企业国际化不同阶段的影响;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如政府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在文献中涉及比较少。总之,研究集群对于国际化的影响仍然需要用动态的和系统的观点做进一步的研究。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