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B16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1706—2013枣树皮暗斑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3-01-21发布2013-02-20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XXXXX—XXXX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沧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献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红、王振亮、李开森、侯军铭、韩会智、刘满光、李梦钗、郭雯、王金红、姜秀华、田焕明、王仁怀、陈健、杨静。DB13/T1706—20131枣树皮暗斑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枣树皮暗斑螟综合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防治方法、虫情调查。本规程适用于枣树栽培地区皮暗斑螟的防治,在其它果树上的防治也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皮暗斑螟(EuzopherabatangensisCaradja)又称甲口虫、嫁口虫、枷口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斑螟亚科(Phycitinae),暗斑螟属(EuzopheraZeller)。以幼虫啃食枣树等多种果树、林木嫁接口、甲口、伤口等处产生的愈伤组织。皮暗斑螟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3.2甲口枣树开甲去除韧皮部后的伤口部分。3.3果树伤口愈合保护剂具有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皮暗斑螟危害的胶体缓释剂。4防治原则采取以涂抹果树伤口愈合保护剂为主、其它防治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5防治方法5.1人工防治DB13/T1706—20132枣树越冬休眠期,人工刮剥被害处树皮和沿其蛀食部位排出的粪便,挖除其越冬幼虫,并将刮除物带出枣园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源。5.2皮暗斑螟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羽化前,将皮暗斑螟性诱捕器悬挂于枣树主枝或侧枝上,其高度以易操作为宜。孤立枣园每公顷以设置15个诱捕器为宜,均匀分布;集中连片枣园,相邻诱捕器间距为25m。诱芯一个月更换一次,直到成虫羽化结束。5.3灯光诱杀成虫活动期间,林间悬挂黑光灯、太阳能诱虫灯、物理灭蛾器(灯)等诱杀成虫。灯的悬挂高度以略高于树高为宜,均匀分布,其密度依各种类型灯具的性能指标而定。5.4化学防治5.4.1涂刷波尔多浆早春枣树树液开始流动时,枝干刮除翘皮后,涂刷波尔多浆(其配比为1份硫酸铜,3份生石灰,10份清水)进行保护。5.4.2喷施组合农药在越冬代皮暗斑螟羽化高峰期结合防治其它虫害,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与25%灭幼脲Ⅲ号混配成800倍~1000倍液进行树体全面喷雾,喷雾至树叶两面着药均匀、枝干湿润,杀灭成虫、减少成虫传播机会。5.4.3涂抹组合农药枣树开甲2d~3d以及枣树嫁接部位解除绑缚塑料薄膜后1d~2d涂抹农药保护剂,涂抹25%灭幼脲Ⅲ号100倍+1.8%阿维菌素50倍混合液,或25%灭幼脲Ⅲ号100倍+4.5%乙酰甲胺磷50倍混合液,或25%灭幼脲Ⅲ号100倍+10%吡虫啉50倍混合液。不同农药组合可交替使用,涂药量以涂湿甲口为宜,涂抹宽度应超过伤口宽度。每(7d~10d)1次,一般涂抹4~6次,直至甲口全部愈合、嫁接部位愈伤组织全部老化为止。5.4.4涂抹果树伤口愈合保护剂枣树开甲后2d~3d以及枣树嫁接部位解除绑缚塑料薄膜后1d~2d,将果树伤口愈合保护剂倒入小桶内,搅拌均匀后,用毛刷将药液均匀涂抹伤口,涂药量以涂湿甲口为宜,涂抹宽度应超过伤口宽度。若二次开甲,必须再涂抹一次。涂抹本剂2h内遇雨应重新涂抹。5.4.5安全合理用药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采用安全、高效的农药,用药按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执行。5.5生物防治5.5.1应用生物制剂雨季或温湿时期用400亿孢子/g白僵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感染杀灭各龄幼虫。5.5.2保护天敌DB13/T1706—20133在用药过程中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利用天敌进行防治。6虫情调查6.1调查方法在防治地块内,按五点式取样法抽取100~150株标准样树进行调查,仔细观察每株标准样树的干、枝甲口、嫁接口、各类伤口处是否有皮暗斑螟虫粪或危害状。6.2调查时间防治后7d~15d,调查其是否有新粪便排出或新危害状,10d调查一次,连续调查2次至3次,结果记入附录B。经防治有虫株率在0.5%以下、虫口密度在1%以下为合格,未达到合格标准的应及时补防。DB13/T1706—20134AA附录A(资料性附录)皮暗斑螟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0mm~8.0mm,翅展13.0mm~17.5mm,全体灰色至黑灰色。下唇须灰色、上翘。触角丝状,暗灰色,长度约为前翅的2/3。复眼暗灰色。胸部背面暗灰色,腹部灰色。前翅暗灰色至黑灰色,有两条镶有黑灰色宽边的白色波状横线,缘毛暗灰色。后翅浅灰色,外缘色稍深,缘毛浅灰色。卵椭圆形,长径0.50mm~0.55mm,宽0.35mm~0.40mm。初产卵乳白色,中期为红色,近孵化时变为暗红色至黑红色,卵面具蜂窝状网纹。幼虫初孵幼虫头浅褐色,体乳白色。老龄幼虫体长10mm~16mm,灰褐色略扁。头褐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臀板暗褐色。腹足5对,第3至6节腹足趾钩双序全环,趾钩26至28枚。臀足趾钩双序中带,趾钩16至17枚。蛹体长5.5mm~8.0mm,胸宽1.3mm~1.7mm。初期为淡黄色,中期为褐色,羽化前为黑色。生物学特性在河北省沧州、石家庄枣区皮暗斑螟1a发生4代或5代。主要以4至5龄老熟幼虫在枝、干伤口处皮层内或开裂老皮下越冬,少数以2龄或3龄幼虫越冬。越冬老熟幼虫于3月下旬(枣树树液开始流动)开始活动,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盛期,4月中旬始见成虫(枣树进入萌芽期),4月底至5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枣树进入展叶期),6月上旬成虫羽化基本结束。5月上旬第一代卵开始孵化,至7月下旬成虫羽化结束;6月中旬第二代卵孵化,至8月中旬成虫羽化结束;7月中旬第三代卵孵化,至9月下旬成虫羽化结束;8月中旬第四代卵孵化,以4龄或5龄幼虫越冬;第五代以2龄或3龄幼虫越冬。1至3代生活史内卵、幼虫、蛹、成虫同时存在,整个生活史世代重叠严重。分布与寄主皮暗斑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广东、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及日本等亚洲国家;主要寄主:枣树、木麻黄、枇杷、苹果、梨、苹果、杏杜梨、旱柳、垂柳、白榆、刺槐、香椿、加杨、北京杨等多种林果树木。DB13/T1706—20135BB附录B(规范性附录)皮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树龄:调查人:调查树号有虫数(株)活虫数(头)备注12345┇┇┇┇┇┇┇┇┇┇┇┇┇┇┇┇┇┇┇┇┇┇┇┇148149150合计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头/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