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885—2013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2013-12-25发布2014-02-25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885—201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区域划分与“百千万方”的设定.......................................................25建设要求...........................................................................36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47建后管理...........................................................................5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划分............................................6DB41/T885—2013II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俊忠、徐献军、葛树春、慕兰、李晓梅、席兴军、梁增灵。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黄伟、何秀琴、常金河、杨亚军、袁天佑、王凯、李宁、车银超。DB41/T885—20131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区域划分与“百千万方”的设定、建设要求、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建后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与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NY525有机肥料标准NY/T1119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782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DB41/T766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标准粮田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水肥气热协调,无明显障碍因素,田间灌排设施完善,路、林、电等配套,技术集成到位,农机装备齐全,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田。3.2工程质量保证年限项目建成后,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DB41/T885—201323.3耕作田块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3.4田面平整度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两点间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值。3.5土壤改良与培肥指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以及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应用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3.6灌溉保证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的出现机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3.7灌溉水利用系数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4区域划分与“百千万方”的设定4.1区域划分根据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水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将我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划分为黄淮海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南阳盆地区等三大区(参见附录A),涉及全省95个县(市、区)。其中,黄淮海平原区66个县(市、区),按小麦(信阳市按水稻)种植面积的90%规划面积;山前平原区16个县(市、区),按小麦面积的70%规划面积;南阳盆地区13个县(市、区),按小麦面积的80%规划面积。4.2“百千万方”的设定高标准粮田“百亩方”为耕地连片面积大于等于100亩,小于1000亩的方;“千亩方”为耕地连片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亩,小于10000亩的方;“万亩方”为耕地连片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0亩的方。原DB41/T885—20133则上“百亩方”不跨自然村,“千亩方”不跨行政村,“万亩方”不跨乡(镇)。5建设要求5.1总体要求5.1.1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现有基础条件较好,增产潜力大的基本农田。应具备可利用水资源条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关外部水利设施完善,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能够满足农田灌溉需求。5.1.2田间基础设施(不包括林网)占地率应不高于8%。5.1.3粮食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kg/亩以上。5.2土地平整耕作田块应相对集中连片,以主干道、固定灌排渠道和自然条件为基准,以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作物管理和防止风害为要求,形成规则田块,长宽比一般应控制在4:1~20:1,田面平整,无影响耕作的废弃建筑物,田面平整度应符合NY2148的要求。5.3耕地质量提升5.3.1高标准粮田应实施深耕深松、土壤有机质提升、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耕作层土壤养分常规指标应达到当地中等水平以上。5.3.2土体厚度与耕作层土壤疏松程度应满足作物生长及施肥、蓄水保墒等需求。耕地的土体厚度应在100cm以上,无明显的障碍因素,耕作层深度应大于25cm。旱作农田应保持每隔3年深耕、深松一次,使耕作层深度达到35cm以上。水稻种植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15cm~20cm,并留犁底层。5.3.3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旱田应达15g/kg以上,水田应达18g/kg以上;酸碱度pH6.5~8.3。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绿肥翻压还田等。每年作物秸秆还田量不小于300kg/亩(干重),农家肥施用1500kg/亩~2000kg/亩,商品有机肥施用200kg/亩~300kg/亩,绿肥翻压不低于1500kg/亩。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NY525规定。5.3.4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定期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施肥配方;实行机械化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5.3.5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规定。5.4灌溉与排水5.4.1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资源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井灌工程的井、泵、动力、输变电设备、井房或井堡等配套率应达到100%,机井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低于10年,其它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20年。灌溉水源应符合GB5084规定。5.4.2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的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渠灌区田间明渠输配水工程包括斗、农渠,斗渠和农渠等固定渠道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率不低于70%,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5年。5.4.3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毛渠)应配套完备。渠道的分水、量水、联接和桥涵等渠系建筑物应完好齐全。DB41/T885—201345.4.4井灌区宜采用管道输水,包括干管和支管两级固定输水管道及配套设施。管道配备应符合NY2148规定。固定输水管道埋深应不少于80cm。输水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0年。5.4.5因地制宜地选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模式;采用地面灌溉时,田间沟、畦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GB/T50363的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应不低于GB50288的规定。5.4.6排水沟应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灌区农田排涝应达到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5.4.7灌溉泵站和排水泵站建设应符合GB50265的规定。5.5农用配电设施5.5.1农用配电设施建设应包括10kV线路、配电房、台区及附属设施电压线路。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按照河南省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典型设计要求进行建设。5.5.2应根据高标准粮田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5.6田间道路5.6.1田间道路应有机耕路和生产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田、水、林、电、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并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确保农机具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5.6.2机耕道应有机耕干道和机耕支道,机耕干道应能满足当地机械化作业的双向通行要求,机耕支道应能满足当地机械化作业的单向通行要求,并设置必要的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生产路应能到达机耕路不通达的地块。路面类型和宽度应符合NY2148规定。5.7农田防护林网5.7.1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黄淮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密度一般占耕地面积1%~4%,山前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密度一般占耕地面积3%~5%。一般农田防护林网格面积200亩~400亩。林带间距应符合DB41/T766规定。5.7.2农田防护林走向应与田、路、渠、沟有机结合,采取以沟、渠、路定林。主防护林带应垂直于当地主风向,副林带垂直于主防护林带。防护林走向和树种应符合GB/T50817的规定。5.7.3农田防护林当年植树造林苗木应达到Ⅰ级苗木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6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6.1农业机械化6.1.1农业机械化单项作业水平,小麦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应达到98%以上,玉米机播率应达到95%以上,玉米机收率应达到80%以上;水稻机插秧、机收率应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6.1.2农机全程作业水平,整体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6.1.3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每百亩耕地农机动力装备水平应达到120kW,机具配套率达到1:3。6.1.4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实施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机械深施,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农DB41/T885—20135艺融合新技术。6.2农业科技推广6.2.1高标准粮田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商品种子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农田节水覆盖率达到100%,秸秆还田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6.2.2小麦、玉米、水稻等高产稳产、产品质量安全、栽培模式等技术应执行相应的标准或规程。6.3农业信息化6.3.1高标准粮田内应建立动态监测与自动测报的耕地质量、土壤墒情、病虫草害、粮食生产环境、农情监测、旱涝信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农业信息服务系统。6.3.2耕地质量、农田土壤墒情定位监测点的监测内容按NY/T1119、NY/T1782要求执行,虫情及其他监测和测报参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和运行。6.4农业技术服务与经营组织6.4.1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应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为农业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农民培训、质量检验监测等技术服务。6.4.2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占50%以上。7建后管理7.1工程管护7.1.1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7.2.2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设施产权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