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古代日本【导入】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茶道、书法、节日、相扑运动图片和中国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大规模、全方位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并且至今还保留的很好。正如赖肖尔在《当今日本人》一书中说到的:“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大帝可能算个例外,但是后者的时代要晚的多,做起来要容易多了,规模也小得多。”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的中日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一起了解日本的历史。【教学过程】第一篇章:蛮荒之地,大和民族初统一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由此我们得知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由此我们得知,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由此我们得知,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史”关系。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据公元47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由此得知: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是在本州中部兴起的一个政权,它建立了大和国,如今日本的主体民族就是大和民族。大和国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都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这就构成了大和国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大王——贵族——部民、奴隶。“部”是大和国的生产形式,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此外还有织锦部、锻冶部,由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组成。“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阅读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老师:根据材料回答,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1:统治阶级内讧学生2:下层民众反抗老师:因此。六七世纪时的日本,政局动荡。面对当时日本社会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大贵族奴隶主实力强大,政局混乱的局面,在7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中臣镰足对当时的权臣苏我入鹿父子等人擅权专政的做法非常不满,想要改造日本社会,只有除掉苏我父子。于是,他和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这场政变称为“乙巳之变”。在政变之后,当时的日本急需要进行改革,并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老师:日本改革向谁学习?学生:中国老师:为什么向中国学习?学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往来,经常派遣使者到中国来。老师: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由此看出,当时的中国繁荣稳定。据《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由此看出,日本选择以中为师,全面向中国学习。第二篇章以中为师,强国富民渐安定为了向中国学习,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到唐朝,这些使者称为“遣唐使”。唐朝建立后的两百年间,日本正式派使者来到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或未到达唐朝的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据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记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由此看出,日本的制度改革,多数是模仿唐朝的。如唐朝时的政治体制是三省六部制,而日本改革后的政治体制是二省八官制,日本模仿唐朝制度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原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那“天皇”这一称呼是何时出现的呢?据《日本书纪》记载,608年,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日本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在经济上,日本改革也模仿唐制,如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日本原来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霸占大片的优质田地,把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部民们对于奴隶主贵族兼并土地,奴役部民和相互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十分的不满意,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于是日本仿照唐朝均田制,实行“班田制”,并统一赋税。日本改革经济上: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2.国家将土地颁给农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3.统一赋税。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一)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经济)(二)大化改新的结果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三)大化改新的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大化改新的启示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老师:阅读书本内容,回答“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学生1: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学生2: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物。学生3: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第三篇章豪强横行,争权夺利武士出据日本《三世一身法》记载:“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豪强贵族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据为己有,因此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班田制也难以维持。封建庄园逐渐形成。随着封建庄园的出现,慢慢的出现了武士。武士: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武士集团:小的武士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也就是武士集中爱一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旗下,组成武士集团。12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历史进入到镰仓幕府统治时期。(一)镰仓幕府:时间:12世纪晚期建立者:源赖朝(征夷大将军)地位: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总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的统治时期,日本形成了以幕府为核心的封建统治秩序。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是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摆设,国家大权基本上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二)幕府统治:首领:征夷大将军地位:凌驾于天皇影响: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武士道。(三)武士道:1.内容: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对无视而言,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精神支柱,起源于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最初,它倡导的还是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的政治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武士道基于的一些美德有:名、忠、勇、义、礼、克、诚、仁,这八个字是有顺序的,重要性从前到后递减。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2.实质: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例如:为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统治者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3.影响: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四)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因为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歧路上去的。因此,武士道精神中也有积极的一面。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就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例如在日本的动漫中,其实就有非武士外衣的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如《海贼王》中路飞,《死神》中的黑崎一护,《火影忍者》中的漩涡鸣人等。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也成为了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本课小结:一、大和政权统一日本——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三、幕府统治的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的古代日本的历史,发现古代日本和中国的联系十分频繁,回顾我们学习的中国史的内容,想一想历史上日本和中国有何联系?唐朝:遣唐使明朝: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出现了日本的海盗,称“倭寇”清朝:到了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国: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发动了侵华战争。如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提到的:“古代历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拜认了第二位老师)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日本曾经虚心的向中国学习,可是到了近代,曾经的学生对老师发动了战争,在抗战胜利后,中日间的关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呢?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两国签署《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之后两个的关系也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的改善,直到201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之际,因为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中日关系急剧恶化。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日本也派代表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畅所欲言: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