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2.思维与审美:(1)理解内容观点;(2)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激趣导入“孤掌难鸣”“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几个熟语大家都比较熟悉。它们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人类都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人类难免表现出自视清高、自私傲慢的弱点,于是便忽视了团结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行为,从而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读生命智慧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读Ⅰ通读导图引路,概览全文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蚂蚁的行为像人类个体与集体微任务活动一理解内容观点Ⅱ深读任务驱动,深度学习1.课文开头谈生物社会,却从人类活动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切入点巧妙。开头令人耳目一新,运用打比方,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医学家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跟群居性昆虫相似,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耐人寻味,引出下文阐述的话题。2.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答案文章中提到的生物有蚂蚁、蜜蜂、白蚁、鲱鱼以及黏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纪律、有组织、分工明确,能做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3.从生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在哪些方面跟人类社会有着相似性?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答案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从它们的筑巢、觅食方面来看,它们是能思考,有智慧的;从蜜蜂的觅食、筑巢及繁殖后代来看亦然;黏菌和鲱鱼的生长与繁殖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同步活动的。4.在作者看来,生物社会有着同人类一样的状况,那么,当时的生物学界是怎样对待这一现象的呢?答案生物学界的观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毫不相干,否则,就是违反科学。文章的原话是“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5.第12段中,作者引用了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答案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跟营造白蚁窝的工作并无质的差别。其实也暗含褒贬。6.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答案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目的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微任务活动二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答案(1)举例子。在本文中,作者为了阐释群居性昆虫可能有一些是集体性的社会,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来阐明事理。蚂蚁、白蚁和蜜蜂等例子很有代表性,阐释群居性动物具有社会性,具有联合的智慧。(2)作比较。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蚂蚁、蜜蜂、白蚁和黄蜂等生物的社会组织。当它们群居起来时,就会由思考产生思想,又由思想统一支配着这一庞大群体的所有活动,作者把这些小动物群居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特点,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统一行动、高度的自觉性、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等与人类社会相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3)打比方。作者把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比喻成群居性的昆虫。微任务活动三品味语言,鉴赏评价1.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答案讽刺怕遭到非难的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作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答案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人类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答案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答案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其个体智慧微不足道。(5)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答案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2.“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嘲弄愚见,反对一些生物学家把人类和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3.“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瞎猫撞着死老鼠”是何种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答案“瞎猫撞着死老鼠”比喻有意外的收获,意在说明搬运食物是蚂蚁的本能行为,还不足以说明蚂蚁拥有智慧。4.“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句中的“它”指代什么?整句话说明了什么?答案“它”指代的是集体,指“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聚在蚁丘边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表现出的思考、筹划、谋算的本领,说明蚂蚁群体的智慧大于个体的智慧。Ⅲ延读疑难探究,思维提升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有人认为更多的是科学性,有人认为更多的是文化性,你怎么看?助读材料1.超越了科学家的科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刘易斯·托马斯,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国家的科研政策、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2.托马斯新著,不用再做广告刘易斯·托马斯于1974年出版了《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有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做广告,只喊声“是《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知识1.毗邻(pí):(地方)毗连。2.阈值(yù):临界值,范围值。3.拱券(xuàn):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4.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5.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6.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涵盖广大,辞藻华丽。主题群文通读·读生命智慧一、外国论文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屋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照这样的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像乡间池塘的水面上袅袅冒上的气泡,或者像一群小命娇弱的鸟雀。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新的、困难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正在出现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地联锁在一起。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原来它们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从那时起,它们保住了自己及其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样式复制繁衍,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我愿意信任它们。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我们细胞核里携带的大量DNA,也许是在细胞的祖先融合和原始生物在共生中联合起来的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儿的。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为应付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编码而成。就我个人而言,经过变异和物种形成,使我成了现在的物种,我对此自是感激不尽。不过,几年前还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我还觉得我是个独立实体,但现在却不能这样想了。我也认为,任何人也不能这样想了。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不能那样想。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如果它不像一个生物,那么它像什么,它最像什么东西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赏析】托马斯坚持不懈地刺穿我们人类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揭穿我们把自身和其他生物划开界限的荒谬。也许,只有我们不宣称“征服自然”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与自然和平共处。就算人类具有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我们不也就是地球上的一个个细胞吗?我们在地球这个复杂的系统中生存、工作。我曾经以为人类主宰着世界,但实际上人类也只是地球这个大的生命下面的一个个细胞吧?所以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美丽的世界,其实也是那么多的细胞建造的,包括有思想的人、思想或许不那么多的动物和没有思想的那么多其他的生物,和谐地凝成一个巨大的圆球,共同生活。二、中国论文生存智慧张平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在北美的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的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