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11.220B41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1575—2012兔魏氏梭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12-07-31发布2012-08-15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1575—2012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畜牧兽医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超、李睿文、谭薇、温海霞、赵慧秋、于爱华、袁东芹、仝军、马学会、黄会安、王维强。DB13/T1575—20121兔魏氏梭菌病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兔魏氏梭菌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控制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从事家兔生产、饲养、经营兔及其产品,以及从事相关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5129无公害食品兔肉NY5131无公害食品肉兔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133无公害食品肉兔饲养管理准则SN/T2709国境口岸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检测方法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DB13/T1212-2010兔场消毒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3.1兔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少数由E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以剧烈腹泻、排泄物腥臭和迅速死亡为特征。4诊断4.1流行特点除哺乳仔兔外,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兔对本病均有易感性。毛用兔及獭兔最易感,1~3月龄幼兔发病率高。该菌主要经消化道或伤口感染,病兔和带菌兔及其排泄物,以及含有本菌的土壤和水源为传染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高。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当、精料水平过高、饲料霉变、长途运输、气候剧变均可诱发本病暴发。4.2临床症状潜伏期2~3天,长的可达10天。本病按病程、潜伏期的长短,可分为两种类型:DB13/T1575—20122a)最急性型:突然发作,急剧腹泻,很快死亡。个别家兔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废绝。病初排出灰褐色软便,随后出现水泻,粪便黄绿色、黑褐色或腐油色,呈水样或胶冻样,有特殊的腥臭味。体温不升高,在水泻的当天或次日死亡,绝大多数为最急性型;b)急性型:病兔突然不食,精神不振,粪便不成形,很快变为带血色、胶冻样或黑色或褐色腥臭的稀粪。严重脱水、迅速消瘦、精神委顿甚至呈昏迷状态,有些病例呈现抽搐,也有的病例突然跳跃急跑,尖叫,倒地痉挛死亡。少数为此型,病程约1周或更久,最终死亡。4.3病理变化尸体脱水、消瘦,腹腔有腥臭气味。最常见于胃和盲肠及其他病变:a)胃:内有多量食物和气体,胃底黏膜脱落、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黑色溃疡斑;b)肠:肠粘膜弥漫性出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薄而透明。盲肠和结肠内充满气体和黑绿色、褐色或带血色稀薄内容物,有腐败的气味;c)其他:肾充血;肝稍肿大,质地变脆;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肺淤血,心肌松软,心外膜血管怒张,呈树枝状。膀胱内有茶色尿液。4.4实验室诊断4.4.1细菌学检查4.4.1.1采集濒死或死亡不久的家兔空场、回肠内容物等作为病料,封装冷冻送检。4.4.1.2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可见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4.4.1.3鲜血琼脂平板接种,厌氧培养48小时形成纽扣状菌落及β型溶血。4.4.1.4取肠道内容物在80℃水中水浴10分钟,再以2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接种与肉肝汤培养基,培养基试管用固体石蜡封口,37℃培养,4小时后开始出现小气泡,18小时后产生大量气体可将固体石蜡封口冲开,培养基由橙色变为黄色,且呈均匀混浊状。4.4.1.5将该上清液接种与紫奶培养基,37℃厌氧培养,6~8小时后,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4.4.2毒素检查4.4.2.1魏氏梭菌毒素的提取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制成10倍稀释的乳悬液,充分搅拌,室温放置30分钟,4℃条件下12000g离心20分钟,吸取上清液进行检测试验。4.4.2.2毒素试验将毒素提取液分为两份,一份不加热,另一份加热至60℃保持30min。分别静脉注射家兔(1ml~3ml)或小鼠(0.1ml~0.3ml)。如有毒素存在,不加热组动物应于数分钟至若干小时内死亡,而加热组动物不死亡。若要确定毒素的类别,需进一步做毒素的中和保护实验。4.4.2.3PCR诊断目前已有多种PCR方法可鉴定不同毒素类型的产气荚膜梭菌,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毒素基因及iA序列合成了针对不同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是一种简单的产气荚膜梭菌定型的菌落多重PCR方法。DB13/T1575—20123具体操作可参照SN/T2709的方法。4.5结果判定4.5.1具有4.1、4.2、4.3时,判定为疑似疫情。4.5.2分离出魏氏梭菌判为兔魏氏梭菌病。4.5.3符合4.5.1,且经4.4.2.2或4.4.2.3毒素检查带有魏氏梭菌毒素的,判为兔魏氏梭菌病。4.5.4本病依据流行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细菌学检查和毒素检查。5疫情报告5.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病兔,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5.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6疫情处理6.1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移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6.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要求处理。6.2.1扑杀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6.2.2隔离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隔离用的饲养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或人畜密集的地区。隔离场周围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工屏障。6.2.3无害化处理患病动物及其排泄物等按照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6.2.4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对同群动物进行检测。6.2.5消毒对患病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和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具体操作方法可参照DB13/T1212-2010。6.2.6其它发生重大魏氏梭菌疫情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扑灭措施。DB13/T1575—201247预防和控制7.1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家兔饲料,防止精料水平过高,杜绝使用发霉变质饲料。搞好兔舍卫生、降低兔舍湿度,定期消毒,消除诱发因素。消毒剂的使用及饲养管理应当遵循NY5129、NY5131、NY5133的规定。平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以加强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对于预防本病有良好效果。7.2免疫接种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首免在35~40日龄,皮下注射魏氏梭菌A型灭活苗2ml,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每年2次,和其他疫苗的使用时间应有5~7天的间隔。7.3监测监测对象:兔。监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检查、毒素检查进行监测。监测比例:种兔、毛兔100%,商品肉兔、皮兔10%,规模兔场10%,其他5%。如在兔群中检出阳性兔时,应及时扑杀阳性兔,其它兔按假定健康群处理。结果处理:按要求使用和填写监测结果报告,并及时上报。判断为患病动物时,按第6项规定处理。7.4检疫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动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天,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7.5防疫监督兔魏氏梭菌病监测合格应为养兔场《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或审验的必备条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养兔场的检疫净化情况监督检查。7.6净化措施7.6.1应用细菌学检查方法对污染兔群进行反复监测,发现带菌兔及时扑杀,并按照本规范第6条规定处理。7.6.2对疑似魏氏梭菌病兔须隔离复检。7.6.3消毒7.6.3.1临时消毒:兔群中检出并剔出魏氏梭菌病兔后,兔舍、用具及运动场所等按照6.2.5规定进行紧急处理。7.6.3.2经常性消毒:兔场及兔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消毒药物应符合NY5131的要求。消毒药要定期更换。兔舍内的一切用具应定期消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