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2-形象情感题——鉴赏形象,领悟情感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密不可分,鉴赏分析形象,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也要关注作者塑造的形象。形象题和情感题是古代诗歌阅读的热点题型,需要给予充分关注。-3-梳理与诊断核心知识梳理一轮学情诊断纠偏与补弱-4-核心知识梳理一轮学情诊断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吴中人,官至太常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5-核心知识梳理一轮学情诊断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溪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首联通过唐叔良精致、开阔的居所来反映其隐士的身份;颔联居中所望之景反映主人闲适、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解析:首先,结合注释体察人物形象,由注释可知,其仕途蹇涩,由此可理解其对唐叔良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羡慕。其次,本诗塑造了在溪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首联“门巷玲珑野望通”指出唐叔良隐士的身份;颔联“片雨”“夕照”“疏林”“秋风”等景物描写反映主人闲适、淡泊的心境;颈联“药囊诗卷”“香灺灯光”写出了主人的隐居生活;尾联“几人同”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6-核心知识梳理一轮学情诊断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谒文山①祠边贡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黄冠②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湖。祠堂亦有西湖树③,不遣南枝向北朝。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②黄冠: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③西湖树:《西湖志》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联系全诗,赏析尾联所蕴含的情感。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尾联“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结合注释③的内容“枝皆南向”分析,可引申出其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结合注释②的内容分析,运用典故,将文天祥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结合题目“谒文山祠”及全诗内容分析,“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屈服,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答案解析关闭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表达了对其仰慕之情;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7-核心知识梳理一轮学情诊断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夜步①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注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1185)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无寐”的原因。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据“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中“逾千岁”“又一秋”可知,时序的更迭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之快,深感时不我待,因而夜不能寐;据注释“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可知此时的诗人正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他夜不能寐。答案解析关闭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8-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问题一人物形象,理解偏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送董元达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注①玉川:唐代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9-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考生答案①董元达不愿读书,跃马西入金城,经过一番艰苦生活后,容貌全改。②董元达曾经受皇帝召见,慷慨议论,令皇帝高兴,但问及读书,脱身而逃。③董元达晚年生活潦倒,隐居大梁,只有破屋数间。(2分)阅卷点评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的常考题型。但由于考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不透、鉴赏的技巧方法不当,时常出现对形象的理解偏颇问题,前面这个答案就十分典型。就作答的形式看,考生先概括再分析,分三点作答。符合答题要求;但细看每个答案点,就发现不愿读书、脱身而逃、生活潦倒等说法,均理解错误。-10-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抢分策略形象赏析四法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尤其是诗歌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诗题中常见的“怀古”“送”“咏”等,而诗歌后面的注释为理解与分析形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的时机而痛心。-11-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3.抓细节,凸显精神即紧紧扣住诗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4.抓技巧,抽取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用典、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12-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规范思路看标题标题“送董元达”,一个“送”字,表明这是送别之作,古人在赠别送行的诗中,往往寓有之意,这首诗也可能寄有此意。赏景物第三、四两句中有金城的景物描写:边塞苦寒,风霜凄紧。用艰苦的环境暗示了,为做铺垫。劝慰董元达从军时间之长第五、六句先皇召见-13-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抓描写开头四句写董元达;而有志从军,以图绝域立功。长期边塞生活,须眉斑白,回到朝廷。“先皇召见延和殿”以下四句,写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召见,议论慷慨,使君王为之开颜。虽然饱读诗书,却。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显示了董元达的。最后四句点明送行之意。先写送别之景,再。析典故“玉川破屋”是作者借以。玉川子卢仝一生贫困不得志,作者也累试不第。虽然爱好读书,勤奋苦学,但不屑作一般儒生的寒酸、龌龊相遭诽谤,他不复置辩豁达设想将来有幸在大梁城里定能相见,而玉川子的破屋数间,那时也定然存在自比-14-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满分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写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董元达,他在廷对时议论慷慨,得到先皇帝赏识;“谤书盈箧不复辩”,写可惜诽谤他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未能得到重用;“脱身来看江南山”,表明董元达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坚守气节。(也可以概括形象+分析)-15-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问题二景物形象,不明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听郑羽人弹琴李中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16-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考生答案诗歌的第三联写出了草间的小虫已经不再喧嚣、松顶的鹤惊鸣的画面。诗人选取一高一低两个意象,描绘了琴声的效果,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特点。(3分)阅卷点评鉴赏诗歌描绘的景象,要抓住诗歌描绘的景物特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并借用表“意境”的术语分析。从考生的答案看,考生抓住诗歌描绘的两个景物,但没有由“意象”到“意境”,故画面解说不准确。“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两者结合构成意境。如果考生能点出“清幽”“宁静”等意境,对画面的解说就准确了。-17-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抢分策略赏析诗歌景象的四个角度意境由意象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温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构成。意境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构成,要辨析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确定“景”因“人”生、“景”缘“情”生、“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等构成方式。关键在于对意象(景象)的分析。-18-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1.诗中赏画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19-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2.色调含情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3.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客观景观,而是经过了诗人心境的过滤、心情的渲染的。所以,通过对诗歌景物意象特征的把握,可以推测诗人的心情。4.双层挖掘有些诗歌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20-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规范思路找意象组画面诗歌的第三联选取了和两个意象。草中鸣虫此时已,松顶仙鹤也。抓特点联意境小虫万籁俱寂,仙鹤因琴声而惊,很好地显示了“秋月空山寂”的之境。明感情析作用诗人在秋夜、明月、寂静的山林中听人弹琴,因琴声“感浮华世”“怜太古情”,产生了。满分答案:草间鸣虫松顶惊鹤万籁俱寂惊于琴声而欲飞离清幽思古之幽情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秋夜草间寒虫不鸣、松顶鹤惊欲飞的清幽画面。侧面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21-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问题三情感分析,一叶障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①,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①庙社:宗庙、社稷。②和銮:又叫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的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的称“銮”。-22-重难问题突破纠偏补弱训练梳理与诊断纠偏与补弱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考生答案此诗抒发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客居江干,年老多病,想象京华父老希望早日看到皇帝的銮舆;诗人夜半挑灯细看《出师表》,盼望朝廷出兵,恢复中原。(2分)阅卷点评对陆游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囿于已知,思维定式。考生几乎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