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249-2012 宁麦13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020.20B22备案号:37026-2013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DB32/T2249-2012宁麦13种子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SeedproductionOfWheatCultivarNingmai132012-12-28发布2013-02-28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249-2012前言为规范宁麦13种子的繁种管理,提高其种子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由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波、郑安俭、潘叶飞、杨海波、彭宏、丁丹、汤玉军、蒋银涛、焦庆清、高俊贤。DB32/T2249-20121宁麦13种子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宁麦13的特征特性、种子生产区域、质量及产量目标、产地环境及栽培技术、原种生产、大田用种生产、种子加工及品种真实性鉴定。本标准适用于宁麦13种子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1~3543.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17317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NY/T851-2004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DB32/T1477-2009优质弱筋小麦宁麦13生产技术规程3品种特征特性、种子生产区域、质量及产量目标3.1品种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经区试接种鉴定,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3.2区域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河以南地区,湖北、河南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区种植。3.3生产种子质量及产量目标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2008的规定。产量目标450kg/667㎡4产地环境及栽培技术4.1产地环境应符合NY/T851-2004。4.2栽培技术参见DB32/T1477-2009。5原种生产5.1单株(穗)选择5.1.1选择的材料DB32/T2249-20122从育种家最具有品种典型性的株(穗)行(系)、原种或繁殖材料中选择单株或单穗。5.1.2选择的数量根据大田用种生产规模、小麦繁殖系数及后期复选、决选淘汰率确定需选择的单株或单穗数。一般最终每亩所需单株500个,单穗2000个左右。5.1.3田间选择抽穗灌浆期,根据宁麦13品种典型性重点考察抽穗期、株叶型、株高、抗病性,进行单株初选,做好标记。成熟期,对初选单株考察穗部性状、抗病抗逆性、成熟期等,进行复选。穗选在成熟期根据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5.1.4收获脱粒考种储藏收获单株或单穗,晒干挂藏,脱粒装袋、考种,熏蒸、储藏。收获运输晾晒脱粒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种子袋内外两个标签,注意储藏室或仓库干燥,种子水分不高于13.0%,药剂熏蒸后储藏。室内考种重点考察穗型、穗粒数、粒型、粒色、粒质、籽粒饱满度、均匀度等,有一项不合格即淘汰。5.2株(穗)行种子生产5.2.1株(穗)行种植按株(穗)单独种植,单株播2-4行,行长2-3m,单穗种1行,行长1m,行距20-30cm,株距3-5cm,点播或稀条播。间隔20或40株(穗)行种一对照,行区留50-60c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播种前绘制田间种植图,按图编号种植。5.2.2田间观察记载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进行。5.2.3性状考察苗期:考察幼苗习性、分蘖性、叶色、长势、抗寒性等。抽穗期:考察抽穗期、株型、叶型、抗病性等。成熟期:考察株高、穗部性状、整齐度、抗病性、抗倒性、抗逆性、成熟期、熟相等。淘汰生育期、苗株叶穗型不一致及抗病抗逆性差的行,做好标记。5.2.4杂株去除去除正常株(穗)行中的杂株,包括变异株、分离株及混杂的非本品种的单株。5.2.5收获脱粒考种储藏分株(穗)行单独收获,其他同5.1.4。室内考种重点考察粒型、粒色、粒质、籽粒饱满度、均匀度等,是否符合原品种典型性作为取舍标准。5.3株(穗)系种子生产5.3.1株(穗)系种植经室内考种选留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单独种植,每个种植成一个小区,小区面积、行长和行数根据种子量确定,小区长宽比1:3~1:5,行距20-30cm,等量等行距稀条播,小区间空一行,每隔8小区设一对照。其他同5.2.1。5.3.2田间观察记载同5.2.2。5.3.3性状考察DB32/T2249-20123同5.2.3。5.3.4杂株去除对选留的株(穗)系在杂株率不超过0.1%时去除其中的杂株,包括变异株、分离株及混杂的非本品种的株。5.3.5收获计产考种分系收获、计产,并与邻近对照比较,其他同5.1.4。考察各系籽粒并测量千粒重,考察项目同5.2.5。最终决选出的系混合即为株(穗)系种子,用于生产原种。5.4原种生产5.4.1原种种植决选出混合的株(穗)系种子稀播扩繁。亩用种量5-6kg,采取机条播或机械撒播。5.4.2去除杂株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去除变异株、分离株及混杂的非本品种的植株。5.4.3田间检验按照GB/T3543.1~3543.7进行田间纯度检验,并达到GB4404.1-2008要求。5.4.4收获储藏单机单收单晒,其他同5.1.4。5.4.5两圃制生产原种,省略去株(穗)系种子生产步骤,即用株(穗)行种子直接扩繁原种。6大田用种生产6.1选择种子生产基础好意识强的基地,田块要求见4.1。6.2使用上述生产的高质量原种,机条播或撒播。6.3栽培技术参见DB32/T1477-2009。6.4去除杂株同5.4.2。6.5田间检验同5.4.3。6.6收获储藏同5.4.4。6.7室内检验参见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3543.7-1995),合格即可作为大田用种。7种子加工7.1所有种子须经精选加工包装。7.2用于市场销售种子包装应按照种子法有关规定和种子行业规范执行。8品种真实性鉴定须对生产种子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确保生产种子符合品种特征特性的要求。DB32/T2249-20121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田间调查记载标准A.1物候期A.1.1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地面时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鞘1.5cm时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同)。A.1.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A.1.3成熟期麦穗变黄,全区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捏不变形,可被指甲切断的日期。A.2植物学特征A.2.1幼苗生长习性出苗后一个半月左右调查,分为三类,“伏”(匍匐地面)、“直”(直立)、“半”(介于两者之间)。A.2.2株型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茎的松散程度分三类: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凑;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A.2.3叶色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A2.4株高分蘖节获地面至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A.2.5芒一般划分为五类。芒长40CM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m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5mm以下)为顶芒;完全无芒或极短(3mm以下)为无芒。A.2.6芒色分白(黄)、黑、红色三种。A.2.7壳色分红、白(黄)、黑、紫四种。A.2.8穗型划分为六类。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穗部下大、上小为圆锥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为棍棒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为椭圆形;小穗分枝为分枝形。DB32/T2249-20122A.2.9穗长主穗茎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A.2.10粒形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A.2.11粒色分红、白粒两种,淡黄色归人白粒。A.2.12籽粒饱满度分为三种,“1”饱满;“2”半饱满;“3”秕。A.3生物学特性A.3.1生长势根据植物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齐穗、齐穗至成熟记载,分强(++)、中(+)、弱(—)三级。A.3.2整齐度A.3.2.1植株整齐度分三级,整齐(++)(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株高相差10%-20%);不整齐(—)(株高相差20%以上)。A3.2.2穗整齐度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整齐(—)三种。A.3.3耐寒性分四级,“0”无冻害;“1”叶尖受冻发黄干枯;“2”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绿色;“3”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4”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死。与返青前调查。A3.4倒伏性分四级,“0”未倒或与地面角度大于75º;“1”倒伏轻微,角度在60º~75º之间;“2”中度倒伏,角度在30º~60º之间;“3”倒伏严重,角度在30º以下。A.3.5病虫害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0、1、2、3、4五级记载。A.3.6落黄性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A.4经济性状A.4.1穗粒数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A.4.2千粒重以晒干(含水量不超过12%~13%)、扬净得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1000粒种子,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差超过1g时,则需重新数1000粒称重。DB32/T2249-20123A.4.3产量是各种性状表现的结果,是评定原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kg/hm2”表示。A.4.3.1实际产量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A.4.3.2理论产量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A.5其他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用小刀横切断籽粒,观察断面,以硬粒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