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课(十二)视角1历史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主题阐释】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形成、战国时期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五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世俗化、普及化。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考题例证1】(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项;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项。答案C视角2主流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主题阐释】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规律的。宋明理学注重加强主观意志,讲求自我约束,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考题例证2】(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在宋代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答案C视角3社会热点——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主题阐释】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考题例证3】(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地端正,诚心诚意,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答案D基础·自主学习核心·互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