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高考命题规律全国卷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改革大多非教材和课标所涉及的内容,即多选取教材外的重大改革作为考查的内容。考生在解答时应将材料信息与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本部分试题的依据和平台。其次,全国卷对选修1的考查方式比较固定,即先选择一个单一、直接且简洁的主题,然后从内容、背景、意义等角度考查。试题材料内容较少,与必修部分非选择题动辄长篇大论相比,显得比较“单薄”。答题时所提取的材料信息不能直接照搬,应加以总结归纳,并从材料中推导出某些结论。-3-第三,从材料内容上看,以原始文字材料为主。具体考查见下表:2020年高考必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中国古代改革45454545444545命题角度2中外近现代改革45454545454544命题角度1-4-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中国古代改革1.(2019全国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命题角度1-5-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参考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命题角度1-6-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变迁。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可知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的“五等爵”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奖励军功”,可知“二十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军人;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官员。然后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和促进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等,可知应从壮大司马氏力量及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来分析“五等爵”制的作用。命题角度1-7-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2.(2018全国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命题角度1-8-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参考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对年号的改革。第(1)问求答项为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可先把材料分为两层,前者突出年序纪年制度的弊端,后者对应进行改革,由此可得出区别;第(2)问汉武帝年号制度改革的意义,从材料中可看出应从对当时、后世及国际三个角度来分析。命题角度1-9-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3.(2017全国Ⅲ·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同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命题角度1-10-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参考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本题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第(1)问,由材料“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删繁就简”“刑同简要,疏而不失”可得出“刑罚减轻”“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等结论。第(2)问,“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法律常识进行思考回答,要注意从法律本身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命题角度1-11-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4.(2016全国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命题角度1-12-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命题角度1-13-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参考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命题角度1-14-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对谱牒的改革,涉及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属于对无教材知识依托内容的考查,考查主题明确、单一、集中,这是全国卷考查选修1内容的一贯做法。第(1)问,可直接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如“唐太宗下令”说明谱牒的修改由朝廷主持;“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说明入选范围扩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说明唐太宗否定了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说明新的门第标准建立等。回答第(2)问,依据上述内容,结合唐朝史实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加强皇室地位、稳定统治秩序、抑制旧士族影响、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命题角度1-15-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1.(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命题角度1-16-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9分)命题角度1-17-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参考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6分)(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3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命题角度1-18-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猛安谋克制据说是由阿骨打于1114年正式创立的,但事实上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此后又经历了诸多变革。女真灭辽之后,便将臣服于他们的契丹人、奚人、汉人和渤海人都编成猛安谋克纳入这个制度之中。这个制度中的首领均为世袭,这对于率领部属一并归降女真人的契丹首领来说,曾是相当重要的诱因。命题角度1-19-高考真题体验典题演练提能不过,一个契丹谋克仅有130户左右,少于女真谋克的户数。至于被正式编入一个渤海谋克或汉人谋克中的户数究竟有多少,我们还不知道。但至少在我们知道的一个例子中,一个汉人谋克中仅仅有65户。1124年以后,就不再新编汉人谋克了……猛安谋克制之外的兵卒数量,通常总是根据军事环境的需要而变化。当战事紧张的时候他们被从百姓中签发,而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又被解散。不过到金朝濒临灭亡的那几年,当猛安谋克制度已经严重地衰落时,汉族人口,甚至包括高官显贵,也都被毫不留情地括入军队之中。——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朝猛安谋克制的影响。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