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1.背景一、日本局部侵华(1931~1936年)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中国内战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2.表现十九路军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奋起抵抗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教材补缺】中国军民的抵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在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领导下,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①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与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二、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1945年9月)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国共联合作战。八路军115师在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苏联空军参战,消耗了大量日军。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平型关台儿庄战役枣宜会战(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粉碎了日军消灭国民政府的企图。其中在1940年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游击区抗战国民党还建立敌后游击区,极大消耗日军力量,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中国远征军1942年起,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配合盟军同日军作战(3)评价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③鼓舞了民心士气。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4.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1)概况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此后,120师和129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新四军建立了皖中、淮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②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③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彭德怀(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图示解史】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5.侵华日军的罪行军事侵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东部、中部大片领土屠杀人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华制华在占领区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实行残暴殖民统治以战养战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和资源,以满足战争需求奴化教育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反抗意志,达到民族同化6.抗战胜利及意义(1)抗战胜利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②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③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2)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教材补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英、美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于1943年1月与中国签订有关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1)努力①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2.人民解放战争(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双十协定三、解放战争中原(2)战争进程阶段时间战略重点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和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________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全面进攻大别山(3)胜利意义①对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全民族抗战1.十四年抗战“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概念解读针对练1(2018·郴州一次质检,9)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都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B.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C.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D.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解析从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应是十四年,即从1931年开始,这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故D项正确。√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3.陕甘宁边区存在的时间是1937年~1949年,是中共主导的国民政府地方战时临时性的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部分地区。该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1.中共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政权建设: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进行“精兵简政”。到1941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2)经济建设: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普遍贯彻“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从1941年前后,由于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认知深化(3)根据地的这些建设措施调动了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局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①战争领导: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②民众动员: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③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家国情怀——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国家意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素养感悟考点二人民解放战争“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概念解读1.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认知深化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全面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