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01B11备案号:33179-201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1969-201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oflandharnessprojectinagriculturalcomprehensivedevelopment2011-12-31发布2012-02-28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DB32/T1969-2011前言为规范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提高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提出。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扬州大学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学平、王主力、王景成、金兆森、陆伟刚、刘正祥、赵文明、曹步凯、展晓坤、周政。DB32/T1969-2011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总则、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与林网、农业措施,农业机械化,科技服务体系等。本标准适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标准GB50201-1994防洪标准GB50288-1999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DB32/T026.1江苏省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技术标准3总则3.1农田水利3.1.1防洪应达到防洪保安全要求,里下河地区和平原地区的圩区圩堤高程应达到历史最高水位加1m超高;其他平原地区防洪标准应确保历史最高水位不出险,超标准有对策;丘陵山区的小(二)型水库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小(二)型水库以上水库按GB50201的规定。塘坝和撇洪沟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五十年一遇洪水校核。3.1.2灌溉标准采用灌溉设计保证率作为灌溉设计标准。里下河地区、太湖地区和沿江平原地区应达到85%-95%;其他平原地区应达到75%~85%;苏南丘陵地区以稻麦和经济林果为主,应达到90%;苏中丘陵地区以稻麦和经济林果为主,应不低于80~90%;苏北丘陵地区以稻麦为主,应不低于75%~80%。3.1.3排涝标准,1日设计暴雨重现期应达到10a一遇。排涝天数应按发生雨涝时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确定,宜1d~3d排除。3.1.4控制的地下水位埋深里下河地区控制地下水位埋深以田面以下0.6m~0.8m为宜;淮北平原地区、通南高沙土地区与沿江平原地区控制地下水位埋深以田面以下0.8m~1.0m为宜;沿海平原地区控制的地下水位埋深以田面以下1.0m~1.2m为宜;丘陵山区的冲田控制地下水位以田面以下0.8m~1.0m为宜。3.1.5灌溉水质,5月~10月应达到GB5084中一类灌溉水质标准,其它时间应达到二类灌溉水质标准。3.1.6丘陵地区田间工程配套率应不低于70%,装配式建筑物率宜不低于80%;其余地区田间工程配套率应达到不低于80%,装配式建筑物率宜不低于90%。3.2道路与林网3.2.1田间道路布局要便于生产,便于交通,减少交叉建筑物以及少占用土地。3.2.2农田林网建设要达到DB32/T026.1的要求,农田林网防护率率应不低于70%。3.3农业措施3.3.1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应达100%。DB32/T1969-201123.3.2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应达到80%以上。3.3.3通过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不低于55%。4农田水利设施4.1工程规划4.1.1圩区与平原区a)圩区布局根据面积大小和圩区形状,布置十字形中心河或井字形中心河,中心河和外河连接处用圩口闸封闭,按交通要求布置1座-2座套闸,大圩根据地形分匡格圩,在中心河布置高低分开节制闸,达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b)泵站要尽可能采用与圩口闸结合的闸站结合方式,灌溉泵站设计灌溉模数应根据作物种植比例、作物灌水定额、灌水周期、每天开机时间采用GB50288的公式进行计算,宜为2.5(m3/s)/万亩~3.0(m3/s)/万亩;排涝泵站设计排涝模数采用GB50288中平均排除法的圩区设计排涝模数公式计算,宜为0.8(m3/s)/km2~1.0(m3/s)/km2;c)斗渠和中沟相间布置,斗渠和中沟相距500m~600m;斗渠和中沟相邻布置,斗渠和中沟相距1000m~1200m;垂直斗渠和中沟布置小沟和农渠。4.1.2丘陵地区a)丘陵地区灌排系统布置应因地制宜,采用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排水采用“一冲(小流域)三条沟(岗塝截水沟、塝冲截水沟、冲心沟)系统;b)丘陵地区土地治理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行山、水、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必须因地制宜,按岗、塝、冲具体情况规划沟、渠、路、和配套建筑物。4.2田间工程4.2.1田间工程布置要求是:合理灌排,控制地下水位;节省用水、节省土地、节省配套、方便机械化作业。4.2.2淮北平原地区格田长度100m~200m,其它平原地区格田长度80m~100m,格田宽度20m-30m。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里下河地区、沿江滨湖区,每3块-4块格田之间设置隔水沟。4.2.3丘陵地区冲田排灌系统根据宽窄呈“月”或“用”字形布置,冲田应按冲田地面坡度进行平田整地,田块长80m~100m,宽15m-20m,垂直或平行冲心沟布置,冲心沟级级控制;塝田改造坡地为梯田,梯田田块不宜过长,应沿等高线修整成水平梯田,宽度要和地面坡度相适应,坡度30-50时梯田宽度宜20m~15m,梯田田坎高度(级差)1m~1.5m。4.2.4小沟和农渠采用相间排列时,宜采用一沟一路或一渠一路的布置形式。采用小沟和农渠采用相邻排列,宜采用沟-路-渠或沟-渠-路的布置形式。4.2.5小沟和农渠可为相间排列,淮北平原地区,沟渠相距100m~200m,每条农渠、小沟控制面积75亩~150亩;其它平原地区沟渠相距80m~100m,每条农渠、小沟控制面积60亩~75亩;小沟和农渠亦可为相邻排列,淮北平原地区,农渠与农渠、小沟与小沟相距均为100m~200m,每条农渠、小沟控制面积亦为150亩~300亩;其它平原地区农渠与农渠、小沟与小沟相距均为80m~100m,每条农渠、小沟控制面积120亩~150亩。5田间道路与林网5.1田间道路5.1.1田间道路分为机耕路(干道)、生产路(支路)两级。机耕路与村庄及乡村公路连接,生产路连接机耕路与田块。田间道路应结合项目区内灌溉排沟渠合理布置,达到既利于灌排、机械作业、运输和田间管理,又能节约土地、减少平整土地和田间配套建筑物。5.1.2机耕路主要路段硬质化,路面净宽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m~0.5m,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生产路路面宜采用砂石路面、立砖路面或素土压实,净宽DB32/T1969-20113不少于2m,高出田面0.2m~0.4m,并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5.2林网5.2.1林带有效防风范围,根据DB32/T026.1的规定,以降低旷野风速20%为标准。5.2.2农田林网由基干林带、主林带、副林带组成,必要时可设置辅助林带,林带设置、林带结构、林带间距应符合DB32/T026.1的规定。5.2.3树种a)里下河地区、通南高沙土地区与沿江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树种应以抗风、耐湿、材质优良的树种为主;淮北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树种应以抗风、耐旱、材质优良的树种为主;b)沿海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树种应以抗风、耐盐、材质优良的树种为主;c)丘陵山区农田防护林树种应以抗风、耐瘠薄、材质优良的树种为主。6农业措施6.1良种6.1.1水稻a)淮北地区宜选用中熟中粳品种为主,其南部可搭配少量迟熟中粳品种;b)苏中地区宜选用迟熟中粳品种为主,其北部可搭配中熟中粳品种,南部可搭配早熟晚粳品种;c)苏南地区宜选用早熟晚粳品种;d)所选品种应抗(耐)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稻谷品质均应达到GB/T17891中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以上。6.1.2小麦a)淮北地区宜选用半冬性中筋品种为主,搭配少量强筋品种;苏中地区宜选用春性中筋品种;沿江与沿海地区的南部宜选用春性弱筋品种为主,中筋品种搭配部分中筋品种;苏南地区宜选用春性弱筋和中筋品种并重;b)所选品种应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苏中和苏南地区还要求有较强的湿性。6.1.3油菜,里下河地区与平原地区宜选用半冬或半冬偏春性优质双低品种。6.1.4其他作物品种宜选用通过本地种子机构审定的良种。6.1.5良种覆盖率应达到100%。6.2土壤改良6.2.12年~3年内宜深翻(松)l次,农田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0cm。6.2.2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实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应达到60%~80%;全面实施测土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无害化农家肥与有机肥施用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土壤达到无公害产地环境要求。6.2.3通过土壤改良,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均有改善,土壤容重趋于合理,耕性得到改良,土壤肥力保持稳定。7农业机械化7.1农业机械作业率7.2.1水稻机械组织面积覆盖率不低于60%,小麦机条播面积覆盖率不低于50%。7.2.2稻麦油植保专业化防治面积覆盖率不低于60%。7.2.3机耕覆盖率不低于90%。7.2.4麦田机开沟覆盖率不低于50%。7.2.5机脱粒覆盖率达到100%。7.2农业机械按7.1要求,选配相应的先进的农业机械(见资料性附录)。DB32/T1969-201148科技服务体系8.1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入户,每千亩配备1名科技入户指导员。8.2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做到推广1个~2个优良品种,2项~3项先进实用技术。8.3技术培训做到50%的农户中,每户有至少有1人接受技术培训。DB32/T1969-20115附录A资料性附录农业机械配置A.1耕翻机械,宜按33.33hm2(500亩)粮田配置1台中型拖拉机或按150亩粮田配置1台手扶拖拉机。A.2植保机械,宜按16.67hm2~20hm2(250亩-300亩)粮田配置2台植保机械(其中工农-36型、东方-18型各1台)。A.3插秧机,宜按26.67hm2(400亩)粮田配置1台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或按13.33hm2(200亩)粮田配置1台步行式双行插秧机;按33.33hm2(500亩)粮田配置1台联合收割机。A.4烘干机械,宜按800亩粮田配置1台中、小型烘干机械(10t~20t)。A.5田间工程施工机械,开沟机按33.33hm2(500亩)粮田配置1台中型拖拉机开沟机或按20hm2(300亩)粮田配置1台手扶拖拉机开沟机;也可配置鼠道犁,并可易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