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ICS67.080.20B39备案号: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522.3—2003茶树菇菌种制作技术规范2003-11-10发布2003-12-01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5/T522.3—2003I目次前言………………………………………………………………………………………Ⅱ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菌种场要求…………………………………………………………………………15制种工艺……………………………………………………………………………2DB35/T522.3—2003II前言本部分为《茶树菇标准综合体》的第三部分,阐述茶树菇菌种制作的技术要求。茶树菇标准综合体的其它部分分别是《茶树菇标准综合体体系表》、《茶树菇菌种》、《茶树菇栽培技术规范》和《茶树菇》。本部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本部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部分起草单位:福建省食用菌工作办公室、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三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古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肖淑霞、上官舟建、陈亨焕、谢福泉、张建华、林祖寿、王彪、王昕。DB35/T522.3—20031茶树菇菌种制作技术规范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茶树菇菌种制作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场地要求、制种工艺。本部分适用于人工栽培的茶树菇试管菌种及木屑菌种的制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35/T522.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317.1白砂糖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NY/T119-1989麦麸DB35/T522.2茶树菇菌种3术语和定义DB35/T522.1~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DB35/T522.3的本部分。3.1培养料按一定配方组成的,提供茶树菇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基质。3.2斜面培养基按一定配方配制组成的,装入试管内凝固后呈斜坡状的琼脂培养基。3.3转管将试管母种移植到其它试管培养基上的过程。3.4接种箱用于接种的箱形工具。4菌种场要求4.1分级菌种场分为一级菌种场、二级菌种场、三级菌种场。4.2选址应平坦高燥,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水电充足,周围五十米以内无畜舍、垃圾、污水和其它污染源。4.3布局应设有贮料室(库)、配料间、装料室、灭菌房、冷却与接种室、培养室等。4.4设备应具有称量用具、拌料机、高压灭菌锅、蒸汽发生器或锅炉、接种箱、培养架、电冰箱、空调、取暖器及其它工器具。其中一级菌种场还必须有分离培养、提纯复壮、保藏及质量检测等仪器设备。4.5人员4.5.1应具有与所生产的菌种级别相适应的、经培训考核通过和主管部门认可的技术人员。4.5.2一级菌种场主要技术人员须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掌握菌种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DB35/T522.3—20032有五年以上的原种生产或菌种选育的实践经验;4.5.3二级、三级菌种场主要技术人员必须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掌握菌种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4.6资质一、二级菌种场应具有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三级菌种场应具有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4.7有一年以上菌种试生产成功的经验。4.8菌种生产需要的其它办场条件。5制种工艺5.1工艺流程母种制备—→原种制备—→栽培种制备。5.1.1母种制备工艺马铃薯预煮—→配制培养基—→分装试管—→塞管口—→高压灭菌—→冷却摆斜面—→转管—→培养—→母种。5.1.2原种制备工艺备料—→配制培养基—→装瓶—→高压灭菌—→冷却—→接母种—→培养—→原种。5.1.3栽培种制备工艺备料—→配制培养基—→装袋—→灭菌—→冷却—→接原种—→培养—→栽培种。5.2培养基配方5.2.1母种培养基5.2.1.1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18g~22g、水1000ml。5.2.1.2完全培养基(CYM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2g、硫酸镁0.5g、磷酸氢二钾1g、磷酸二氢钾0.46g、琼脂18g~20g、水1000ml。5.2.1.3其它改良培养基5.2.2原种培养基5.2.2.1干杂木屑78%、麦麸20%、白(红)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55%~60%,pH自然。5.2.2.2干杂木屑58%、棉籽壳20%、麦麸20%、白(红)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55%~60%,pH自然。5.2.3栽培种培养基5.2.3.1干杂木屑78%、麦麸20%、白(红)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55%~60%,pH自然。5.2.3.2干杂木屑58%、棉籽壳20%、麦麸20%、白(红)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55%~60%,pH自然。5.3原料要求5.3.1马铃薯新鲜、无发芽、无病斑、无霉烂。5.3.2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均为化学纯,应符合相应产品国家标准的要求。5.3.3琼脂应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5.3.4白砂糖应符合GB317.1标准的要求。5.3.5水DB35/T522.3—20033应符合GB5749标准的要求。5.3.6杂木屑新鲜干燥,无霉烂,无杂质,无结块,颗粒均匀,粗细度适中,不含(或少含)松、樟、杉等树种木屑。5.3.7棉籽壳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烂,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5.3.8麦麸应符合NY/T119标准的要求。5.3.9轻质碳酸钙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5.4制作技术规范5.4.1母种5.4.1.1培养基配制按照制作PDA常规方法进行。5.4.1.2菌种分离通过组织分离、孢子分离、种木分离和菌丝分离等手段获得纯菌丝体。5.4.1.3出菇试验按试验规则,对所分离的菌种进行出菇试验。应符合菌种质量标准方可作为菌种用于生产。5.4.1.4转管扩大分离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转接到试管培养基上,并进行若干次转接,形成母种。5.4.1.5培养分离或转管的母种放在24℃~25℃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0d~12d可长满试管。5.4.2原种5.4.2.1备料按培养基配方准备好各项原辅材料。棉籽壳要预先用水湿透。5.4.2.2配制培养基将杂木屑、棉籽壳、麦麸(或米糠)、玉米粉和轻质碳酸钙混合拌匀,再加入定量的糖水溶液,反复拌匀。5.4.2.3装瓶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填至750ml菌种瓶内,稍作压实。要求上紧下松,以倒置不掉料为准。装料量定在瓶肩处,每瓶装料折干重115g~125g。装料完毕,要倒置瓶口在清水中洗去瓶内空置部位及瓶身粘附的碎屑。洗毕竖放晾干。5.4.2.4做棉塞用干净棉花按技术要领制成棉塞塞进瓶口。要求大小松紧适度,易拔起而不脱落;棉塞头紧实圆整。再用10cm×10cm的牛皮纸包住棉塞,以棉绳扎紧。5.4.2.5高压灭菌应使用一定体积的高压灭菌锅对培养料进行灭菌。灭菌温度为127℃(0.138MPa)。灭菌时间为1.5h~2h。5.4.2.6冷却灭菌锅压力归零后,开锅取料,置于接种室内冷却。接种室应保持洁净,并定期消毒。5.4.2.7接种接种为无菌操作过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接种箱(室)或无菌操作台必须用紫外灯照射(30min以上)或消毒剂消毒。DB35/T522.3—20034b)接种前工作人员要用酒精或消毒水(来苏尔液、新洁尔灭)消毒手掌和试管外壁。c)接种工具和母种试管口必须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d)接种工具顶端及所移接的母种不能触碰任何物体。e)操作时试管口应平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f)操作时动作要迅速,每次接种后接种针均要在火焰上灼烧一下,待冷却后再做下次接种。g)接种时应严格按技术要领操作。每次挑取一块0.5cm2~1cm2的母种菌丝块移入原种培养料中间。h)一支试管母种可扩接5瓶~8瓶原种。i)每瓶试管培养料接种完毕必须贴上标签。5.4.2.8培养原种培养料接种完毕,整齐摆放到预先清理消毒的专用培养室内进行培养。要求无光照,室内温度控制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培养的第一周内应进行一次检查,观察萌发情况与污染情况。发现杂菌感染及时捡出重消;发现菌种块枯萎死亡,及时补接母种。菌丝尚未覆盖培养基面之前应做2次~3次检查,出售前再重新逐个检查。培养时间为30d~40d。5.4.3栽培种5.4.3.1备料按5.4.2.1的规定进行。5.4.3.2配制培养基按5.4.2.2的规定进行。5.4.3.3装袋栽培种的容器可选用塑料袋或菌种瓶。塑料袋规格为12cm~15cm×28cm的折角聚丙烯菌种袋,聚丙烯塑料袋按GB9688规定执行。每袋装干料150g~200g(湿料350g~450g)。装料要做到上紧下松,袋面平整无皱褶,袋料间无空隙。装料后压平料面,并在袋料中央打一锥形孔,口径约2cm。擦净袋口,套上塑料套环,塞紧棉塞。用10cm×10cm的牛皮纸包扎棉塞后,进灭菌锅灭菌。5.4.3.4灭菌a)高压灭菌:灭菌温度127℃,灭菌时间1.5h~2h。b)常压灭菌:灭菌温度100℃,灭菌时间10h~12h。5.4.3.5冷却灭菌后的培养袋(瓶)降温后出锅,移到预先消毒过的冷却室或接种室,待冷却至常温后接种。5.4.3.6接种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原种瓶用75%酒精擦拭后置于接种支架上。用火焰消毒瓶口和接种匙。挖出菌种表层老化菌丝。将菌种耙成碎粒状,接两勺到每个栽培种培养袋(瓶)内。每瓶原种可接30~40瓶栽培种。接种完毕后移到培养室培养。5.4.3.7培养按5.4.2.8的规定进行。培养时间为25d~35d。培养期间尽量少搬动菌袋。菌种使用时间以菌丝长满袋(瓶)后7d为宜。5.4.4到期未使用的菌种应置4℃~6℃冷库保藏。老化的菌种不能继续使用,应挖出菌块处理掉。5.4.5全部菌种制作过程均应做好原始记录,存档备查。5.4.6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按DB35/T522.2-2003中的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