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ICSICSICS备案号:备案号:备案号:备案号:山东省地方标准DBDBDBDB37373737DB37/T1612—2010海蜇池塘养殖技术规范2010-05-05发布2010-06-01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7/T1612—2010I前言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下营增殖实验站、山东省水产设计院、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莱阳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锡佳、刘相全、赵炳然、王晓平、孙祥山、张迪、王芸、王绍军、刘岩峰、周全利。DB37/T1612—20101海蜇池塘养殖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Kishinouye)养殖的池塘要求、放养前准备、幼蜇中间培育、放养、日常管理和收获等技术要点。本标准适用于海蜇的池塘养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9103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NY5171无公害食品海蜇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SC/T0004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3池塘3.1面积与池深3.1.1面积2hm2~200hm2。3.1.2池深池底平坦,池深>1.5m为宜。3.2防逃网防逃网是以网片竖立在水中,下缘压在池底,网片不可贴在池壁上。防逃网上沿的高度,应在进满水时不被水淹没。防逃网的下缘在排水至低位时,应有30cm以上的水深。防逃网的网目孔径为0.5cm。在池塘内侧0.5m水深处,网带设置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网带应高出水面25cm。网片应使用聚乙烯无结网。进水闸门防逃网,养殖初期应适时更换。当海蜇生长伞径达到4cm时,将进水闸门处原有网目孔径为0.5cm的防逃网,更换为网目孔径1.0cm~1.5cm的网片。3.3底质以“泥底”或“泥砂底”为主。3.4池塘建设选址池塘处于中潮线附近,大小潮汐均能进、排水且水体交换快的地方;同时,进水渠道要尽可能短。3.5水源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4水质4.1水温适应水温为15℃~32℃,适宜水温为18℃~24℃。4.2盐度适应盐度为8~38,适宜盐度为18~25.DB××/T××××—××××24.3pH值7.9~8.4。4.4溶解氧4mg/L以上。4.5其它其它指标应符合GB11607规定和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5放养前准备5.1池底清理新池要进行清理平整;旧池要进行清淤,把池塘内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曝晒3d~5d。5.2消毒5.2.1生石灰消毒生石灰加水,搅拌均匀,呈乳浆状,浓度为800kg/hm2,全池均匀泼洒,浸泡1d~2d。5.2.2漂白粉消毒含氯30%的漂白粉加水搅拌均匀,浓度为15kg/hm2,全池均匀泼洒,浸泡1d~2d。5.3繁殖基础饵料生物放养前15d左右,进水40cm~50cm,每667m2施有机肥5kg~10kg。施肥量应因地制宜、根据海水中浮游生物的丰度而酌情确定。5.4幼蜇中间培育5.4.1培育规格伞径1cm~1.5cm的海蜇幼蜇,经过中间培育至伞径5cm之后再行放养。5.4.2中间培育池的设置在养成池一角,用网片围成一个小池,网目孔径大小为0.5cm。面积可根据培育的幼蜇数量而定,一般为10m2~3000m2。5.4.3培育密度1000只/m2。5.4.4投喂饵料按每只幼蜇计,分2次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0000个,或投喂卤虫无节幼体5000个与轮虫10000个。6放养6.1苗种来源苗种来自有许可证场家,可使用人工苗种,也可以使用中间培育的大规格苗种。6.2质量与规格经过质量检验合格或检疫合格,规格大小较为均匀,伞径1cm~5cm,无伤、无病、无畸形、活力强、摄食良好。6.3苗种运输使用塑料袋充氧包装运输,一般伞径15mm~20mm运输密度为每升水500只~800只,伞径20cm~30mm,运输密度为每升水300只~500只为宜。运输时间超过10h,应适当降温并降低密度。6.4放养方法幼蜇装入充氧的聚乙烯薄膜袋中,运至养殖池塘后,应先将聚乙烯薄膜袋放入池塘的水中,使其在水面上漂浮15min左右,使袋内的水温与池塘中的水温逐渐接近,然后再打开袋口,贴近水面,将幼蜇缓慢地倒入池中。要选择在上风头放苗,以避免幼蜇被风吹到网片上而造成死亡。6.5放养密度DB37/T1612—20103放养密度是根据海蜇的生长期、成活率、池塘条件、换水量、饵料丰度、水质、气候、幼蜇质量、养殖技术水平和商品规格大小等因素确定。每667m2放养伞径5cm以上幼蜇密度一般为60只~80只。7管理7.1水质调节7.1.1水量养殖初期,应保持池水水质的相对稳定性,7d之内不换水,水深保持0.8m左右,7d之后每天加水10cm,直至最高水位,透明度控制在40cm。养殖中后期,每天换水20cm,换水宜少换、勤换;天气异常或海区水质不良时,不宜换水。后期换水30cm,保持池水清新。7.1.2水温水温18℃~30℃。7.1.3盐度盐度变化±5,遇暴雨时,排掉表层水,引进海水,使海水盐度降幅减小。海区盐度下降时,减少进、排水,缓解盐度的变化。7.2安全检查7.2.1防渗防漏发现漏水的地方,要及时堵塞。7.2.2防止意外死亡如果海蜇被搁浅在浅水处,或者因拦网未拉紧而使海蜇集中在网兜处,都会导致海蜇死亡。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使海蜇回到深水中或离开网兜处。7.3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加强水质管理。防病及水质处理药物符合NY5071要求,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7.4日常管理养殖期间应定期巡塘,一般在每日早上5:00~7:00;注意检查海蜇的生长和摄食情况,定期检测池塘内的浮游动物,测量池水的理化因子指标,以便及时处理。8收获8.1收获时间一般情况海蜇养殖60d~80d,最高养殖时间不超过90d。8.2商品规格伞径达到30cm~40cm,体重生长到3000g/只~4000g/只时。8.3收获工具手捞网陆续收获。8.4质量要求按NY5171无公害食品海蜇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