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预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进行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预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及意义;2.知道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及其特点和不足;3.了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认识苏联模式。一、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背景:时间:特点:1921年开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国内战争时期的苏俄骑兵国内战争给苏俄造成巨大破坏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稳定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苏联的成立时间:19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发展: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二、苏联的工业化示意图说明:1.爱沙尼亚2.拉脱维亚3.立陶宛4.白俄罗斯5.乌克兰6.摩尔达维亚7.俄罗斯联邦8.格鲁吉亚9.亚美尼亚10.阿塞拜疆11.哈萨克12.土库曼13.乌兹别克14.塔吉克15.吉尔吉斯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时间:重点:成就: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4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8~1937年。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特点: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影响: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家禽、家畜等完全收归公有。富农阶级成为集体化过程中的打击、消灭对象。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三、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宣传海报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四、苏联模式评价1、作用:在一定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四、苏联模式苏联的军事工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