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因其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本篇所记叙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导致秦、晋围郑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次围郑,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氾.南fán瑕.xiá佚.之狐yì阙.秦quē缒.zhuì杞.子qǐ共.其乏困ɡōnɡ逢.孙páng2.成语积累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意义:供给。(2)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意义:明智。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一词多义(1)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假如)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及,比得上)(2)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浅薄,鄙陋)(3)阙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侵损、削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名词,空隙,缺口)(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微略)人微言轻(形容词,身份卑微)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5)焉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6)以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5.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4)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5)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6)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8)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9)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10)与郑人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6.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7.特殊句式(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2)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8.文化常识(1)爵位: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2)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寡德之人。(3)执事: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本文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郑国老臣烛之武前去与秦军交涉,成功说服秦伯,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一】了解文意,把握情节1.文章第一段寥寥二十余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作用重大。你认为有哪些作用?提示: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2.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提示: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3.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提示: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②阐明利害,动摇秦伯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关系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步骤内容方法第一步郑既知亡矣①第二步邻之厚、君之薄也②第三步君亦无所害③第四步君之所知也④第五步唯君图之⑤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4.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①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②→③→④→⑤→⑥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提示:②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③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④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⑤子犯建议攻打秦军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技巧5.第二段用对话的方式写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都有怎样的行为?提示:①佚之狐推荐烛之武。②郑伯听从劝谏,说动烛之武。③烛之武婉辞拒绝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6.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7.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提示:郑伯准备派遣烛之武见秦伯时,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许之”。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8.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结尾为什么要写“晋文公撤军”?这是否恰当?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文章明写晋文公面对突变,清醒撤军;暗写烛之武达成所想,解除郑围。这都是“退秦师”的结果。9.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怎样理解他的“不仁”“不知”“不武”?提示: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退兵,是“利”字使然。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1.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提示:观点一: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观点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2.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提示:①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害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辩士。烛之武到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邻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与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国忘恩负义的本性,离间秦、晋,并且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无礼,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氾南。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佚之狐对郑文公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武去见秦国国君,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文公同意了。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许之。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见秦伯,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君之薄也。若舍郑以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外交使者往来,郑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瑕,朝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