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2.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蕴含的深厚意味。3.结合作家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在“颂秋”中寄托的眷恋和落寞之情。故都的秋学习目标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①混()沌②潭柘()寺③驯()鸽④一椽()破屋⑤平平仄()仄⑥歧()韵⑦颓()废⑧散文钞()⑨廿()四桥⑩普陀()山答案:①hùn②zhè③xùn④chuán⑤zè⑥qí⑦tuí⑧chāo⑨niàn⑩tuó二、阅读思考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味?试用简短的词句各拟一个小标题。3.文章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等,短篇小说集《沉沦》等。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曾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文学创作。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期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课文探究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排比,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这个句子是文眼,统领全篇,同时也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2.如何理解文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的含意。答案:示例这句话从反面设喻。赏名花、品名酒的最佳状态分别是含苞待放、半醉微醺的状态,但是,要领略真正的秋,则要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酣畅淋漓的状态。3.作者为什么单写“都市闲人”?答案:示例都市闲人“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懒散之态毕现;“咬着烟管”,一个“咬”字,如特写镜头,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都市闲人的闲适形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线条化地将人物置于雨后背景之上。作者不写上流社会显宦或文化名士,而写平民,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表现出了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4.品尝“秋的深味”,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的诗文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案:示例因为这“秋的深味”,就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由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用笔墨抒发出来的落寞人生的况味。作者以此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5.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答案:示例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年了”)。内容小结1.结构图解2.主题归纳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深入探究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答案:示例①作者选取了故都的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的鲜果,等等。②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主观感受为主。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却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②烘托、对比手法。作者除了直接叙述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写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的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2、5、6、13段,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运用多种句式,从侧面显示出了故都的秋的“量”与“质”的特色来。表面上,作者好像闲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的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3.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文中没有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用得恰到好处。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日光”“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看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笔锋一转,来了一大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又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写对江南之秋的感受,两次运用排比,从不同角度说南国之秋无可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既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4.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观点一: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观点二: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课堂训练1.根据拼音填汉字。(dùn)混()(sī)()混①(dùn)愚()②(sī)()毁(tun)馄()(sī)()哑(qí)()路亡羊(tí)()笑皆非③(jì)()俩(dì)屏息()听(qǐ)()而望④(dì)瓜熟()落(dì)()结盟约(zhè)()木(xiāo)祸起()墙⑤(tuò)开()(xiāo)笙()(zhí)()骨⑥(xiāo)()洒(xiào)虎()答案:①沌/钝/饨②厮/撕/嘶③歧/伎/跂④啼/谛/蒂/缔⑤柘/拓/跖⑥萧/箫/潇/啸2.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①这次考试的失败,对我来说,不过是歧路亡羊,只要接受教训,成绩会上去的。()②耐心和勇气常能帮助我们去对付善于搅和的人,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不让对方有混水摸鱼的机会。()③近来,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对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④我在家中是个羞涩内向的乖乖女,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面前却是个大大落落、喜欢冒险的女孩。()⑤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容易让人变得目光短浅,甚至数典忘祖。时至今日,一些人文化自卑的这道“心坎”还没有迈过去。()⑥该片讲述了一个骄横的公司女老板被魔法变身为13岁的少女,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让她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问题,开始改变自己。()⑦他的笔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在面试时,表现出知识面窄、沟通能力差的情况,很明显,他只是把考试的五门课的知识掌握得瓜熟蒂落。()⑧没想到,最近发生在荷兰的一起事故竟然是因为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严重的倒塌事故导致部分人员伤亡,真是祸起萧墙。()答案:①×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不合语境。②√③×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中是说校外培训机构的好坏不一,使用对象错误。④√⑤√⑥√⑦×瓜熟蒂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不合语境,应用“滚瓜烂熟”。⑧×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萧墙,照壁,借指内部。句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3.修辞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仿写:答案:示例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初升旭日之与垂落夕阳,白纸一张之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之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之与金秋硕果。课后作业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辞时一度因情绪而中断。(2)他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地夸奖起自己的太太和自己的团队的表现。(3)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地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A.不能自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B.不由自主不能自已情不自禁C.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不能自已D.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B.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与其强迫读者从手机刷屏转到纸质阅读,倒不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的质量,为他们搭建优质的手机阅读平台。C.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