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诗人直抒胸臆的诗句为线索,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抒情主人公洁身自好、坚守正道的形象。2.找出本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寓意。3.品味本诗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离骚学习目标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难点1.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①修姱()②()羁()③謇()朝谇()④蕙()纟襄()⑤揽茝()⑥谣诼()⑦偭()规矩⑧忳()郁邑⑨侘()傺()⑩溘()死⑪鸷()鸟⑫方圜()⑬攘()诟()⑭芰()荷⑮岌()岌kuājījījiǎnsuìhuìxiāngchǎizhuómiǎnkèrǎnggòuchìchàyuánjíjìzhìtún二、阅读思考1.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2.找出第1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作者因为“蕙”“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3.找出第2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的词及其所领起的内容。4.面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屈原是什么态度?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屈原出身贵族,又“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呈现出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的主张上屈原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在怀王和顷襄王时期两次遭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不已,自沉汨罗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屈原名言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5.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文体知识骚体诗骚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歌。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骚体诗作品。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写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资料链接屈原与端午节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邀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没有听取他的劝阻,如期赴会,但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秦国和郢都被攻陷的噩耗,万念俱灰,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汨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都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希望鱼吃了这些就不去咬屈原的尸体。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期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的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楚国人民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离骚》中的“美人”“香草”《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即“美人”和“香草”。“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身,“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江蓠、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志洁”的象征。课文探究1.因为“蕙”“揽茝”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答案:“蕙”“揽茝”比喻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诗人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被贬,反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王不分清浊、不辨忠奸的昏庸。2.如何理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含意?答案:在这里诗人成了一个美丽却遭逢不幸的女子形象。她天性爱美,喜欢修饰自己,却遭到众女的嫉妒和诽谤。这两句是屈原“香草美人”式抒情手法的体现,写出了君王的糊涂荒唐,听信谗言和群小对自己的诬陷,表现了自己的高洁人格。3.“鸷鸟……而相安”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比喻。用“鸷”和凡鸟的“不群”、“方枘”和“圆凿”的不“周”,比喻自己和世俗小人难以“相安”,从而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表达了诗人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决心。4.诗歌第1段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2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返。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面说不悔,后面说“悔”,前后是否矛盾?答案:不矛盾。第1段中,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2段中,诗人的“悔”是一种自我反省,他感到当初没有看清道路,现在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高洁的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5.“复修吾初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答案:“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复修吾初服”表明诗人全然不顾自己遭受指责的原因,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会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美好品德。6.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答案:诗人用意象华美的花草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表现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远贬黜的原因及被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高尚的德行;在被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7.比兴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离骚》运用比兴手法塑造出一组组形象丰富、互相联系、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高尚的德行,用“灵修”比喻君王,用“众女”比喻群小,用“初服”比喻当初的政治主张,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内容小结深入探究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①外部形象特征突出,与众不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以形象上的与众不同,表明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坚守正道。②思想性格鲜明。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第二,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如“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甘愿献身理想。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大量使用对偶句。①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如“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②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也叫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多用双声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3.屈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同他的这一举动吗?观点一:赞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便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也还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观点二: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另外,他的政治理想虽然无法在楚国实现,但还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施展。抱石沉江,是一种愚忠的表现。课堂训练1.屈原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诗中提及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灵修浩荡众女谣诼时俗工巧解析:先找到课文对应语句,然后提炼、概括。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的感叹。B.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德行。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出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答案:C解析:“埋怨神灵”不正确,“灵修”在这里代指怀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謇朝谇而夕替。(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4.阅读下面《离骚》的结尾,完成后面题目。已矣哉①,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②之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