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710.8-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Technicalguidelinesforbiodiversitymonitoring—freshwaterbenthicmacroinvertebrate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发布2015-0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观测原则.........................................................................................................................................15观测方法.........................................................................................................................................26观测内容和指标.............................................................................................................................77观测时间和频次.............................................................................................................................88数据处理和分析.............................................................................................................................8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810观测报告编制...............................................................................................................................9附录A(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观测工具、试剂和装备...............................10附录B(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观测野外采样记录表...................................11附录C(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定量采集记录表........................…………..12附录D(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定性采集记录表..........................................13附录E(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凭证标本记录表..........................................14附录F(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样品固定和保存的方法..............................15附录G(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16附录H(资料性附录)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17ii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在淡水水体包括静水和流水水体生物群落中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对样点布设、样本采集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观测的质量保证等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说明。本标准附录A、B、C、D、E、F、G、H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0月11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628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大型无脊椎动物macroinvertebrate指个体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网筛的无脊椎动物(包括一些在生活史早期阶段个体较小的动物)。3.2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freshwaterbenthicmacroinvertebrate指生活史的全部或至少一个时期栖息于内陆淡水(包括流水和静水)水体的水底表面或底部基质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刺胞动物门(Cnidaria,或称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线虫动物门(Nemata)、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的动物。3.3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类)动物的全部个体数目。3.4频度frequency指某种动物在全部调查样方中出现的百分率。3.5生物量biomass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类)动物的总重量。3.6优势种dominantspecies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种类。4观测原则4.1科学性原则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整体状况;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观测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24.2可操作性原则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立足现有观测设备和人员条件,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观测方法。4.3持续性原则观测工作应满足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观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不变。4.4保护性原则避免观测工作对野生生物造成伤害,避免超出客观需要的频繁观测。若需要采集重点保护物种,应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4.5安全性原则野外观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观测过程中需做好安全防护措施。4.6方法适用性原则根据观测淡水水体的形态、大小、流量等环境条件,以及各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选择相应的观测方法。5观测方法5.1观测准备5.1.1确定观测目标掌握观测区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其生存状况的影响;为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评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等提供基础数据。5.1.2明确观测对象包括水螅类和水螅水母类(刺胞动物门),涡虫类(扁形动物门),线形类(线形动物门),线虫类(线虫动物门),寡毛类和蛭类(环节动物门),腹足类和瓣鳃类(软体动物门),甲壳类、水蜘蛛类和水生昆虫(节肢动物门)。在开展物种多样性观测时,应重点考虑以下类群:a)我国或国内区域性特有种、优势种或常见种;b)对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有重要作用的物种;c)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的物种;d)对水域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5.1.3制定观测方案准备观测区域的水体形态图、基底类型图、1:10000地形图等资料,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5.1.4成立观测队伍,开展人员培训组织观测力量,明确观测者的责任,为观测者提供技术培训,使观测者掌握野外观测方法、操作规范和物种识别知识等。同时,做好全员安全培训,杜绝危险事件发生。5.1.5准备观测仪器和工具准备观测仪器、运输设备和工具(参见附录A)。检查并调试相关工具和仪器,对长期放置的仪器进行精度校正,确保各项设施完备且运行良好。5.2观测样点设置35.2.1定量观测根据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形态特点、底质类型、水文状况、水生植物和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受污染状况等因素,在水域内设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断面或样线,使同一断面或样线上的差异程度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或样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样点。5.2.1.1湖泊和水库将湖泊、水库划分成入口区、深水区(或湖心区)、出口区、沿岸带,或污染区和相对清洁区等不同区域,在这些区域分别设置1至若干有代表性的横断面。根据断面的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样点,或在断面的中部和靠岸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若干样点(图1)。断面和样点的设置也可根据观测区人类经济活动对水域的干扰程度做适当调整。5.2.1.2河流将河流划分成河口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上游河段,以及支流和干流的汇口区等区域,在各区域设置若干有代表性的断面,断面间隔以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图2)。在同一断面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采样点(图2)。采样点的数目和间距可根据河流的宽度、流速、底质类型和环境异质性程度等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若河面宽度不超过200m,可在每个断面的中部或靠岸一侧设置1个采样点;若河面宽度在200m以上,可在每个断面的中部和左、右两侧分别布设1至多个采样点,样点间距一般在100~200m(图2)。断面和样点的设置也可根据观测区主要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干扰程度做适当调整。图1湖泊和水库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观测断面和样点布设示意图4图2河流干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观测断面和样点设置示意图5.2.1.3溪流和可涉水河流在山区溪流或可涉水河流布设样点或样线时,可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