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考探究规律高考考向壹规律认知贰内容索引高考考向壹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2019全国卷Ⅰ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说明类、概括类、作用类“二十等爵”制,“五等爵”制2019全国卷Ⅱ[日]坂本太郎《日本史》说明类、原因类、作用(意义)类中下级武士与明治政府改革2019全国卷Ⅲ《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原因类、特点类康有为对中央机构改革的设计2018全国卷Ⅰ宫崎市定《中国史》比较类、影响类汉武帝年号改革2018全国卷Ⅱ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现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2018全国卷Ⅲ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史》原因类、比较类近代警察制度,湖南保卫局2017全国卷Ⅰ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意义(影响)类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17全国卷Ⅱ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影响)类清末,北京街道管理2017全国卷Ⅲ《隋书·开皇律》特点类、意义(影响)类隋代,法律制度2016全国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16全国乙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全国丙卷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全国卷Ⅰ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Ⅱ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4全国卷Ⅰ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Ⅱ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命题特征分析1.从材料出处看,以文字材料为主,多引自专门类的史学著作。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4次),比较类(2次),原因类(5次),特点类(5次),作用类(9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返回规律认知贰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施行。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