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高考语文(浙江专用)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9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回答问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体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夫子”是主语,“道”可解释为“说,谈论”,故“夫子自道”的意思是“老师(先生)在说(谈论)自己”。“夫子自道也”体现了子贡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无能”体现了孔子一贯的谦虚品格。(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发展辩证思维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仁者心忧天下的传统文化。分析孔孟说法不同的原因时,要理解材料的意思。“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等,故“仁者不忧”并非“仁者没有忧虑”,而是仁者有高尚的情操,能坦然面对苦难。“尧以不得舜为己忧”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尧的忧虑是家国之忧——怎样才能找到让天下大治的继承者。综上,我们要辩证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孔孟说法虽不同,但二者并不冲突。答案(1)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知识拓展上古四圣之皋陶皋陶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皋陶在舜时期,掌管司法,以正直名闻天下。他提出了“五刑”“五教”的主张,主张“五刑”处于辅助地位,对犯罪分子要先晓之以理,不听教化,再绳之以法。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学说(主张)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达到:仁德的人不为苦难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老师这是在说自己啊!”(《论语·宪问》)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舜把没有得到大禹、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孟子·滕文公上》)2.(2018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答案(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1)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的能力。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拥护。(2)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论语·泰伯》)3.(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解析(1)如果能记得《论语·先进》中评判孔子弟子的那段话,就很容易。如果不记得,可以根据所给的文段做推断。子贡赞赏颜回(即颜渊),孔子也赞赏他。在《论语》中,孔门学子崇尚的学问主要是做人的学问,故可推断颜渊属于“德行”标兵。在《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很多,从第一段材料中也可看出子贡很会说话,故可推断子贡为“言语”标兵。(2)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在学生面前称赞另一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同自己说话的学生同等的地位上,说自己也不如。包含两重意义:①很平易近人,说“我和你一样”,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②善于赞扬,也善于鼓励,对某方面较落后的学生,既承认他的差距,又不是批评他促他进步,而是说“我和你一样”,包含着我陪你一起追赶的意思。[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好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话,不如啊。”(《论语·公冶长》)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述而》)4.(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1)去无用之费(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的中心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用,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去无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思想即可。[译文]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5.(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2)解答本题,要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6.(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论语·季氏》)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讨了点给人。”(《论语·公冶长》)7.(2013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译文]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贫困但乐于追求道,富贵而又喜欢礼(的人)。”(《论语·学而》)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论语·宪问》)颜回一箪食物一瓢冷水,在破陋的巷子生活,也不改变他的追求道德快乐,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跟穿着贵重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到羞耻,这些都是不因不好的食物衣服感觉到耻辱的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