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11租佃关系[概念阐释]一、关于古代租佃关系的变化漆侠在《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中指出,中国有史以来,土地制度可谓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变路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历经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战国秦汉时期(前476—184年):封建经济制度确立、封建依附化关系发展阶段。魏晋隋唐时期(184—884年):庄园农奴制阶段。宋元明清时期(884—1840年):封建租佃制占主导地位阶段。由于租佃制是以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制度形式,因此,尽管租佃制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关于租佃制的记载,早在秦汉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封建租佃关系,是唐中叶以后才产生的,而此前的只是原始的租佃现象罢了。无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其中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唐代的租佃关系无疑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租佃契约的形式已经获得法律的认可并且能够经常被使用。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认为,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二、关于近代租佃关系的变化王倩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中农民与地主的博弈》中指出,中共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内开展减租减息(以下简称“双减”)运动,是在斗争与妥协和发动农民与维护和地主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空间中运作的。通过对斗争与妥协的动态调试,获得既可以动员群众、改善农民生活、在经济上弱化地主的封建势力,同时又能够巩固统一战线的双重效果。[考题例证]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故D项错误。答案B2.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课前诊断自测课堂精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