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第二册专题十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30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考试要求:内容索引核心考点深化讲重点扣真题命题视角聚焦寻考向找立意课时跟踪训练练规范练速度主干知识夯实理主干通考点主干知识夯实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1)农业:实行。(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余粮收集制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4.特点:兼有“战时”和“”特色。5.评价(作用)(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微点拨1.背景: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战时共产主义二、新经济政策——(c)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按劳取酬3.评价(作用)(1)经济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微点拨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图示总结1.形成(1)工业化之路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②成就:通过两个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三、斯大林模式——(c)重工业五年计划(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的方针。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③影响:为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农业逐步集体化农业集体化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此目的未实现);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特别提示工业化2.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3.影响(1)经济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国家指令性高度集中企业(2)政治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核心考点深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考点一列宁时期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1)国内外敌人要颠覆苏维埃政权;(2)物资供应极度困难1920年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时间1918~1921年1921~1928年目的直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大、中、小型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办小企业;国家无力办的企业租让或租借给资本家经营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级别制其他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实质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特点(1)排斥商品货币市场关系;(2)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1)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评价(1)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2)不能调动劳动积极性,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2)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2015·7月浙江,25)1921年,有一个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商业方面,实行自由贸易。这个国家是A.日本B.苏俄C.德国D.英国√直通高考考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三大改变(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斯大林模式”的原因、特点(1)原因①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②思想文化因素:俄国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阶级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④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2)特点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②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3.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区别: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2)原因: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2.(2016·浙江高考,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直通高考√观点1新经济政策促进工农业的恢复发展材料下面两表是1913~1926年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产值变化农业新观点·新材料·新问题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畜牧业(%)10072121工业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10013.875.5108.1问题:苏联工农业产值趋势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原因。答案(1)1913~1926年间,也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发展期间,工业、农业产值均出现先降后增的两阶段不同的发展趋势。(2)1913~1920年工农业生产均下降。影响因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内战的破坏;自然灾害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人民积极性。(3)1920~1926年间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环境的相对稳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顺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观点2苏联外贸下降受内外环境影响材料苏联1930~194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年代193019311932193319341935外贸总额164315021002661.8510.3477.4年代19361937193819391940外贸总额485.4523.7475.1271.4485.2——《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问题:说明苏联外贸数据变化的趋势及原因。答案趋势:外贸总额急剧下降。原因:内因:新经济政策逐渐被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环境变化。外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部贸易环境日益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渐趋爆发的威胁等。观点3苏联农村、农民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材料苏联1928~1934年的谷物总产量下降了7.8%,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1936~1940年,农业总产值只维持在1924~1928年的水平。因粮食短缺,导致多次饥荒发生,1932~1933年大饥荒,饿死600万~1000万人;1947年饥荒,饿死100万~150万人。(值得深思的是:沙皇时代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问题:由粮食出口国到粮食严重短缺国剧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及牺牲农业保障工业的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命题视角聚焦(2019·镇海选考押题交流)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苏联历史上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视角1列宁新经济政策√12345解析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新经济政策应该“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这表明,列宁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要A.退之有度B.以退为攻C.以攻为退D.彻底退却√视角2理解新经济政策的“退”12345(2018·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外部原因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视角3苏联建设的世界因素12345解析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2018·定海命题交流,22)有学者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需要迅速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需要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以形成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A.适应了现实要求B.具有显著的成效C.实现了高度集权D.扼杀了市场活力√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需要……,需要……”,说明这种模式适应了苏联社会现实的需要,故A项正确。视角4斯大林模式的外部环境12345(2019·绍兴学情测评,20)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视角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12345√解析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表明苏联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建立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尽量压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