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二册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的召开(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考试要求:内容索引核心考点深化讲重点扣真题命题视角聚焦寻考向找立意课时跟踪训练练规范练速度主干知识夯实理主干通考点主干知识夯实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同时并举。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社会主义改造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重工业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特别提示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_________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b)建设道路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________________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中共八大先进的工业国经济文化先进的工业国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纠正失误(1)举措: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巩固1960年的八字方针中“调整”主要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特别提示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除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已经实现自给。武汉西藏石油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b)全面夺权周恩来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核心考点深化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考点一“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时空观念2.“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特点解读上图直观表明“一五”计划集中发展了以国防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和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历史解释1.“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一五”计划的特点(1)主要部门:“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兼顾其他,留有余地。(2)分布地区:“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3)统筹兼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发展方针:“一五”计划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3.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2017·4月浙江选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通高考√2.(2016·4月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答案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考点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2.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3.综合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①“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2)“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4.探索中的失误在各领域的表现(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3.(2016·10月浙江选考)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①农业合作化②人民公社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直通高考√解析①②③④所列历史现象分别发生于1953年、1958年、1978年、1960年,其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故答案为B。观点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主要表现为所有制变化材料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问题: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本质问题?新观点·新材料·新问题答案该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薛凤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问题:人口流向不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观点2人口迁移流向反映城市化的曲折发展材料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表(估计)时期流向人口(百万)1953~1961年农村至城市39.241961~1977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67.25观点3政府人口生育政策受制于时代性材料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