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心连广宇《逍遥游(节选)》大鹏随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列子御风而行,轻妙而飘然。也许你觉得他们已达到逍遥之境了,庄子却不以为然。在他心中,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翱翔于超然的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得。他主张的一切,并不是玄而又玄的纸上言论,这些智慧均可化为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美学,指引我们走出生活的迷雾,寻到本真的自我。《兰亭集序》官场的黑暗、仕途的挫折、人生的困惑、生活的不快,这些都郁结于骚人墨客的心中无法排遣,于是山水便成了他们的知己。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水光山色之中,借此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会稽山的灵秀激发了士子们的雅兴,也孕育着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洒脱不羁。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茂林修竹”,清风拂面,他们便是那道独特的风景。《滕王阁序并诗》它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骈文。作者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美及山川的秋景,抒发了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字字珠玑,句句精妙。文由心生,在其精美的表象下,是那一颗孤独的灵魂,是王勃灵魂深处发出的无望呐喊。在浩如烟海的美文佳作中,他的思想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绽放在文学的天空。专题导览文本14逍遥游(节选)庄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背诵全文;把握本文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技巧。2.文化目标:深入理解“逍遥游”的文化、哲学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激趣导入于丹教授认为,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是我们的生命境界。用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的种种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读庄子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读Ⅰ通读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一、诵读全文,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奋起的样子同“陲”,边际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一说指大海运行。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到大鹏将借海运飞向南海。(第二段)《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载回旋而上。一作“搏”,拍一种旋风离开大风游气气息抑,或许代词,指大鹏像这样而已大鹏飞往南海要凭借大水与大风。表示欲发议论,提起下文。且,连词。夫,句首语气助词载放于此粘住不动乃,就“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凭挫折遏制,阻止图谋以杯水类比事物都有所凭借。(第四段)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1)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案承上启下:“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嘲笑,笑话疾速的样子集,着落时或投,落下到,往去,往同“返”,回来吃饱的样子此,这批评蜩与学鸠不懂得“有所待”的道理。同“智”,智慧赶得上寿命凭什么而今闻名比举例证明寿命短的无法理解寿命长的。(第六段)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1)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小大之辩也”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总结,不仅总结本段,而且总结上几段自然界中的“小大之辩”。这样同“矣”不毛之地。发,指草木植被于此长穿越不超过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将要同“辨”,分辨,分别引史事论述以小及大的可悲。(第七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请给本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答案这段由上文论述自然界转到人世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若夫”前,指出三类人均达不到“逍遥”的境界;第二层从“若夫”到最后,指出“逍遥”的含义及三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效力,尽力合连词信指斥类喜笑的样子更加,愈加勉励沮丧认识区分界乃,于是就止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虽然这样树立轻妙飘然的样子又追求凭借顺应法则驾御,把握何依赖真实自然的人神明的人圣哲之人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①鹏鸟南飞有所待②小年不及大年③修养不够④列子有所待——尚待风力⑤神人无功⑥圣人无名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Ⅱ深读任务驱动,深度学习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负着青天无所滞碍了,然后才图谋飞向南方。(得分点:“莫之夭阏”句式,“南”活用,句意对)而且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明荣誉和耻辱的界限,至此而止。(得分点:“举”“誉”“加”“劝”“非”“沮”“定”“辩”,句意对)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来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人,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得分点:“乘”“御”“辩”“且”,“恶乎待”句式,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深入理解“逍遥游”的内涵1.“待”是本文中的核心词语,也是区分是否“逍遥”的重要标志。作者用大量篇幅列举了自然界大量有所待的事物,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自然界事物有所待鹏鸟奋飞雾气尘埃大舟无力杯水胶地蜩、学鸠、斥待“海运”“大风”待气息相吹待积水不深待水浅舟大不知自己“所待”2.宋荣子不计毁誉、淡泊名利,在常人看来已经达到超然物外的高度了,可庄子为什么认为他“犹有未树也”?答案宋荣子虽然“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其自身仍与外物有分际,有界限,仍未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总之,宋荣子有所待。3.“笑”是本文中另一个核心词语。请思考:(1)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答案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第一次“笑”:蜩与学鸠笑鲲鹏,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自我感觉良好。第二次“笑”:斥笑鲲鹏,原因同上。第三次“笑”:宋荣子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笑他们都是功名之士,追名逐利,利欲熏心,自高自大,自视甚高。(2)作者对这些“笑”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案统统否定,或者说,庄子“笑”万物,因为它们都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游”。4.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请结合词语说明。答案庄子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里,第一个关键词是“无待”,不受大自然的种种限制,摆脱了种种束缚;第二个关键词是“游”,没有羁绊,没有牵挂,自由自在。在某种程度上,比“飞”的境界更高。“飞”还有一份努力、一份强大、一种执着,“游”则率性而自由。“游”的对象在哪里?是“无穷”。“无穷”是什么?已不再是山川大地、岁月红尘,而是更辽远更无尽的宇宙,这就是宇宙的境界,昂首天外的情怀。总之,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5.庄子认为何以“逍遥”?答案做到“三无”:无己,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于外物;无名,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判断其思想是否是庄子所说的“逍遥”,并说明理由。庄子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选自《庄子·至乐》)答案文中的庄子是达到了“逍遥”之界。因为他认为生死无界,而且“无己”,不认同自身作为个体的存在,任乎自然,顺乎天理,把自己的形体乃至思想都视为与天地万物自然共生的统一体。译文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两脚往前伸直,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直至衰老,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还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