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衣袂(mèi)症结(zhēng)茅塞顿开(sè)弄巧成拙(zhuō)B.讣告(bǔ)缄默(jiān)炙手可热(zhì)岿然不动(kuī)C.装帧(zhēn)供(gòng)应鞭辟(pì)入里怙恶不悛(quān)D.剽(piáo)窃掮(qián)客莞(wǎn)尔而笑捷报频(pín)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B项“讣”应读fù;C项“供”读gōng;D项“剽”读piāo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12“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以致有些地方传言出现了耸人听闻的所谓末日现象。但是2012年12月22日,大阳照样升起,地球并未像谣传那样瞬间毁灭,“世界末日”的谬论也就。一切具有科学头脑的人们,应对这种无稽之谈,相信明天会更好。A.不翼而飞土崩瓦解置之度外B.不胫而走不攻自破置之度外C.不翼而飞不攻自破置之不理D.不胫而走土崩瓦解置之不理【答案】C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从下面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给“肥皂剧”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肥皂剧是从英语传至中文的外来词,本来是适应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一度非常流行的韩剧就是典型的肥皂剧。严格说来,肥皂剧在我国的电视媒体市场还是个空缺。尽管国内许多情景剧的姿态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剧,但是多数都因为没有像西方肥皂剧那样饶有女权主义的深刻意义,以致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和欣赏水平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当国内的观众与电视剧制作人都沉迷于大量的公安题材和古装连续剧的时候,是否应该找到女性观众的市场与卖点?【答案】肥皂剧是源于西方的最初插播肥皂等广告的主要适应家庭妇女轻松欣赏,饶有女权主义含义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下定义的题目,下定义注意格式是:属概念+种差,此题的属概念是“长篇连续剧”,种差“从英语传至中文”“适应家庭妇女”“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女权主义”。答题时注意种差的顺序。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请仿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生命的欢乐来自何处?雄鹰高傲地飞翔在蔚蓝的晴空,在与白云的嬉戏中享受自由的快乐;,;旅行者坚忍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在与坎坷的较量中享受欣赏的惬意;,。无论是自然生命体,还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都要尽力释放生命的能量,将最美丽的姿态呈现给多彩的世界。【答案】示例:海燕翱翔在辽阔的大海上,在跟暴风雨的搏斗中享受洗礼的舒畅;耕耘者辛勤地劳作在贫瘠的土壤里,在与烈日的抗衡中享受播种的幸福。【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段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来写。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曾巩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鄢百里,立堨去:距离B.一有易于古一:一旦C.沮止者不用用:任用D.独长渠之利较然较:明显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①川饮食者无所取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答案】5.C6.C7.B8.(1)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2)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3)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解析】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朝代:宋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C选项中,用:采纳。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立即和文言文翻译能力,题干“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题中“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①③不符合要求,①指干旱之害,③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先回到原文中,B项中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8.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翻译关键点:“民田渠下者”“堨”“完”。(2)翻译关键点:“资”“顾”。(3)翻译关键点:“因”“兴”。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13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1)请赏析第三联中“邀”、“纳”二字的妙处。(2)具体说明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3)请分析这首诗所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