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览时空定位线索1: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具体表现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线索归纳线索2:秦至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的演化: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中央集权的演化:演变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选官用官的演化: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分封制;(2)西周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呈现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形式自主学习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①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教材补遗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二、西周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指最高统治者把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内容(1)分封对象: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2)主要封国:鲁、齐、燕、③宋、晋等。(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④世袭统治权。(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4.影响(1)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的⑤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消极: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趋于瓦解。教材补遗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核心:⑦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⑧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3.影响(1)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的特权。(2)深刻影响中国的⑨社会结构,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易错警示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思维启迪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据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西周社会的政治特点?提示:从纵向上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的等级制度;从横向上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诸侯国同宗共祖的结构,形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四、西周的礼乐制度1.含义: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周礼”,主要用来规范贵族,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2.实质:西周统治者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教材补遗贵族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民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呈现史料1合作探究史料2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史指导1.史料1为地图型史料,从中可看出西周分封制的某些特点。解读本史料应注意图中的文字信息和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由图中“周王室贵族”“武王弟”“周公长子”等信息分析出同姓封国数量上的特点;从封国的地理分布可看出同姓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2.史料2为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提示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2.根据史料2,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史论归纳分封制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对后世的影响(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呈现史料1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吕氏春秋》史料2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摘编自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主要强调了宗法等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其中关键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2.史料2的主要观点是,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宗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但若处置不当,也会成为一种障碍。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1、2,指出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提示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和各级贵族权力的稳定。积极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提示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寻祖探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某些家族重修家谱、族谱;等。史论归纳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积极影响(1)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和家国同构,如封国制度、家族制度等。(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原因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2.消极影响(1)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的出现。(2)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容易形成盲目服众的国民性格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等社会现象,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1.(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点集训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西周推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拓展了周的疆域,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西周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确立起贵族世袭特权,D项并不只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2.(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B解析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3.《贞观政要·论封建》载:“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据此可知 ()A.秦朝亡于毁灭传统B.周制有益稳固统治C.周朝以后仍有分封D.宗族政治便于集权B解析从材料“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可知,作者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没有实行西周的分封制,故秦朝亡于毁灭传统的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西周实行分封制,延续数百年,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二世而灭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固统治,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秦罢诸侯”可知,不能体现出西周后仍有分封,故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维护了周王统治但不便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4.中国古代,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由此可以看出,郑、宋、齐、秦等姓出现与下面因素相关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确立C.早期政治制度D.儒家思想C解析C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信息,“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而郑、宋、齐、秦都是分封的诸侯国,与郡县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郑、宋、齐、秦等“氏”源于分封制度,与小农经济的确立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郑、宋、齐、秦等姓的出现与分封制相关,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郑、宋、齐、秦等姓的出现与儒家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一、秦的统一1.统一六国:公元前①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3.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4.平定西南:管辖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