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思想文化历程专题十四从古到今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第28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考纲要求1.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的成果;(2)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双百”方针的内涵;(2)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成就;(2)改革开放时期教育的发展。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纲呈现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自主学习一、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1.“双百”方针(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①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②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成果a.文学:《红岩》《红日》《红旗谱》等。b.电影和戏剧:《上甘岭》《李双双》③《五朵金花》《茶馆》《蔡文姬》等。c.舞台剧: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④《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原因:“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2)表现a.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许多优秀文艺作品遭到封杀。b.⑤“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新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1)原因:邓小平提出⑥“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恢复“双百”方针。(2)表现: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概念阐释“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分别适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为学术问题的全面发展。教材补遗首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12月1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二、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废除旧教育制度a.方针: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b.措施:彻底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型教育管理制度。(2)建立新教育制度a.向⑧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b.1957年,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c.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⑨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3)主要成就: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⑩国民教育体系。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主要表现: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等。(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 高考制度,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2)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5)新时期教育成就a.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b.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c.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迅速发展。 图解历史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教材补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科研的起步(1)国防科技:1964年,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医学: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 牛胰岛素。(3)农业: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概念阐释“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2.新时期的科技成就(1)背景a.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成就a.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b.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c.运载火箭研究方面: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d.信息技术领域: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e.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科学家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 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误区警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75年,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和返回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神舟5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航天技术的运载火箭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思维启迪“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展出的35部优秀电影中,大部分是1959年拍摄的,这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956年,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创作。教材补遗“863计划”——高科技发展之路含义:“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题正确认识“双百”方针及新中国的教育史料呈现史料1“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合作探究史料2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史料3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读史指导1.史料1主要说明“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2.史料2主要表明新时期重新恢复实施“双百”方针。3.史料3表明,“文革”时期被破坏了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2,谈谈“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3中的“推荐制度”指什么?“恢复文化考试”的决定反映了什么社会要求?有何重大影响?提示推荐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制度。社会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恢复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影响: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和高考制度,为新时期社会改革和发展做了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和准备。史论归纳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上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考点集训D解析“双百”方针是提倡科学和文化艺术多种形式健康发展的方针,D项的“三不”政策全面体现了该方针的这一特点。2.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产党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解析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A项错误;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执行,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3.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B解析1977年恢复高考,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做法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故B项正确;这一做法并未贯彻新中国教育方针,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体现拨乱反正的要求,故D项错误。4.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说明我国高校达世界先进水平C.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不均衡发展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D解析材料仅反映了我国高校理工科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与美国仅是工科毕业